监管终于出手,给痴迷“科技玄学”的车企当头一棒

工信部对隐藏式门把手这事儿发了个征求意见稿,这事儿不小。

监管终于出手,给痴迷“科技玄学”的车企当头一棒-有驾

这根本不是什么行业规范,这是天劫预告。

是有关部门看不下去了,直接掀了桌子,对着一群沉迷于“修仙”的车企说:别一天天想着飞升了,先学学怎么把人话讲明白,把人事儿干利索。

监管终于出手,给痴迷“科技玄学”的车企当头一棒-有驾
监管终于出手,给痴迷“科技玄学”的车企当头一棒-有驾

这么多年,车圈一直有一种诡异的风气,就是不好好造车,净整些花里胡哨的。

隐藏式门把手,就是这股歪风邪气里最典中典的产物。

发布会上,老板们穿着高领毛衣,站在大屏幕前,一脸神圣地告诉你,这个设计,能降低0.001的风阻系数,能让车身线条如德芙般丝滑,是科技,是未来,是通往星辰大海的任意门。

我听完都想给他们鼓掌,三体人看了都得当场气活过来,你们地球人就是这么浪费科技的?

这玩意儿的本质是什么?不就是个电动小马达控制的铁片子吗?

结果被他们包装成了什么跨时代的“电子包浆”,好像没这个,你这车就跟不上时代了,就得被开除“智能”籍。

于是乎,所有人都开始卷这个。你藏,我比你藏得更深。你弹出,我弹得比你更有仪式感。大家好像都忘了,这东西最原始的功能,是让你能拉开车门。

讲真,我作为一个开过不止一辆所谓智能汽车的中年人,对这种“为了智能而智能”的设计,早就PTSD了。

监管终于出手,给痴迷“科技玄学”的车企当头一棒-有驾

东北的朋友们最有发言权。冬天零下二三十度,手机都冻关机了,你指望那个娇滴滴的小马达能顶着一层冰壳子给你弹出个门把手?做梦呢。最后还不是得靠一壶滚烫的热水,对着车门来一场“物理超度”。那场面,科技感瞬间归零,直接梦回蒸汽时代。

这还只是日常。真要是出了事儿,比如侧面被创了,车身一变形,电路一短路,这玩意儿就是个焊死在车身上的铁疙瘩。消防员拿着液压钳都不知道从哪下手,每一秒钟的耽搁,都是在拿命开玩笑。

当时就想着,哪怕有个能扳动的铁疙瘩也行啊。

但车企不这么想。在他们眼里,这种极端情况是小概率事件。为了小概率的安全,牺牲大概率能吹牛逼的“科技感”,不划算。

你看,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他们不是在造车,他们是在构建一种“品牌玄学”。他们坚信,用户买的不是交通工具,是一种信仰,一种“我很酷,我走在时代前沿”的自我暗示。就像会买特斯拉的人,你跟他聊自燃和失控,他会跟你聊马斯克的火星梦。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监管终于出手,给痴迷“科技玄学”的车企当头一棒-有驾
监管终于出手,给痴迷“科技玄学”的车企当头一棒-有驾

而隐藏式门把手,就是这个信仰体系里的一枚图腾。它不实用,甚至有点反人类,但它足够“装”。

所以,工信部这次出手,在我看来,就是一场“破除封建迷信”的思想启蒙运动。

文件里反复强调一个词:“机械释放功能”。

什么叫机械释放功能?

翻译过来就是:不装了,摊牌了。你们那些电动小玩具可以继续玩,但必须给我留个后门。万一你们修的仙渡劫失败了,至少得让凡人有条活路。

这就像一个顶级的雷电法王,技能再炫酷,也得在装备栏里留个“治疗术”,以防自己被小兵一刀秒了。

这个规定,等于是在所有车企的“飞升之路”上,强行设置了一个名为“安全”的关卡。

你法力再高,也得给我老老实实地遵守物理定律。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车门把手比作修仙渡劫,好像有点用力过猛。但是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又有点那个意思?车企们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科技飞升”概念,把最基本的安全法则抛在脑后,这不就是典型的走火入魔吗?

现在监管部门就是那个手持天雷的大能,告诉你:此路不通,回头是岸。

这背后,其实是汽车市场竞争逻辑的彻底颠覆。

以前大家觉得是存量竞争,你多卖一台,我就少卖一台,得讲究体面。现在是什么?是黑暗森林,是你死我活。任何一个安全丑闻,都可能让你万劫不复。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大家的心态就是,如果我吃不上饭,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

所以,安全不再是一个可选项,它成了唯一的必选项。

这规定看似是在管一个门把手,实际上是在重塑整个行业的价值观。它在告诉所有车企:别再盯着那些虚头巴脑的“用户感知”了,先解决用户的“生存感知”。

监管终于出手,给痴迷“科技玄学”的车企当头一棒-有驾

你自动驾驶吹得再牛,能干得过一个突然横穿马路的老头乐吗?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智能座舱屏幕再大,能大得过关键时刻打不开车门的绝望吗?

就为了那个所谓的‘一体感’?去他妈的一体感!

当然,这个规定不是要开历史的倒车,不是让大家都回去用解放卡车那种纯铁拉手。它的核心,是让机械为科技“托底”。

创新可以,炫技也行,但你得有个保底机制。

这就像手机,你人脸识别、指纹解锁玩得再花,也得留个电源键和音量键的强制重启组合。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冗余设计”原则,是经历了无数次血泪教训才总结出来的智慧。

一个弹簧,一个杠杆,这些存在了几百年的东西,它们的可靠性,是写在物理法则里的,比任何一行代码都更值得信赖。

说白了,这次新规的意义,远不止一个门把手。

它标志着,监管的风向变了。从过去对创新的“宽容”,变成了对安全的“严苛”。

讲真,我最近看那个《道诡异仙》看多了,总觉得这些车企修的不是科技,修的是心魔。现在,是时候治一治了。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以后车企再想拿我们的命去赌他们的“未来感”,就没那么容易了。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就是,汽车的本质,永远是一个载着血肉之躯高速移动的铁盒子。它的第一性原理,永远、永远、永远是安全。

监管终于出手,给痴迷“科技玄学”的车企当头一棒-有驾

任何脱离了这个原点的创新,都是耍流氓。

而这次,有人站出来,对这帮耍流氓的人说:

“你,住手。”

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