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普及,开电车省下的油钱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实惠。
但是,一个普遍的担忧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动力电池的寿命和更换成本。
听说换一块电池动辄就要八万、十万,这笔不小的开销让不少车主心里犯嘀咕。
于是,一个核心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为了让电池更耐用,到底是每天有空就充好,还是等电量快用完了再一口气充满更好?
这个问题在车主群里众说纷纭,很多人的做法甚至可能一直在悄悄地伤害着自己爱车的电池。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流传已久、但已经完全过时的观念,那就是“必须把电用光了再充”。
这个说法源于早期的镍镉电池,那种电池确实存在“记忆效应”,如果不放完电再充,容量会慢慢变小。
但是,今天我们新能源汽车上使用的,不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都属于锂离子电池,其工作原理和特性已经完全不同。
对于锂电池来说,“用光再充”这种深度放电的行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是最严重的伤害之一。
我们可以把电池的内部结构想象成一个由无数个精细小格子组成的储物架,而锂离子就是存放在里面的物品。
充电的过程,就是把这些物品从一个区域(正极)搬运并整齐地码放到另一个区域(负极)的格子里。
当我们开车用电时,这些物品再被搬运回来。
如果您每次都坚持把电量用到几乎耗尽,甚至到车辆发出严重警告才去充电,就相当于每次都把储物架上的所有物品都搬空,让整个架子承受最大的空载压力。
长期这样操作,那些用来存放锂离子的微观结构就会因为过度“伸缩”而发生不可逆的塌陷和损坏。
就像一块海绵,您偶尔把它挤干没问题,但如果天天都用尽全力拧到一滴水不剩,久而久之海绵就会失去弹性,变得干硬,再也吸不回原来的水量了。
电池的容量衰减也是同样的道理,这种物理结构上的损伤是永久性的,一旦发生,电池能储存的电量就实实在在地减少了。
对于能量密度较高的三元锂电池,这种伤害尤其明显,可能会导致续航里程出现断崖式的下跌。
即使是公认更“皮实”的磷酸铁锂电池,也经不起长期如此的折腾,同样会造成寿命缩短。
原本设计能正常使用八年以上的电池,可能在不科学的充电习惯下,五六年就得提前“下岗”,这中间的经济损失可想而知。
与深度放电的巨大危害相比,每天充电或者说“浅充浅放”,反而是锂电池最喜欢的“养生”模式。
很多人担心,天天充电会不会让充电次数变得太多,从而加速电池报废?
这里需要理解一个概念,电池的循环寿命并不是按插拔充电枪的次数来计算的。
一个完整的循环寿命,指的是电池从满电状态用到完全没电,再充满的过程。
如果您今天从80%的电量用到30%,然后再充满到80%,这整个过程可能只消耗了0.5个循环寿命,而不是一次。
因此,频繁地在电池电量的中间区域进行小幅度的充放电,对电池循环寿命的消耗非常小,同时又能让电池内部的化学物质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和活跃的状态,这才是真正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秘诀。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
行业内和许多研究数据都指向一个黄金区间,那就是让电池电量尽可能保持在20%到80%之间。
对于大部分日常通勤的车主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实用且有效的策略。
比如,您每天上下班的通勤距离是50公里,消耗了大约10%到15%的电量。
那么回到家后,如果电量在30%以上,完全可以不用每天都充电。
可以隔一两天,当电量下降到30%或40%左右时,再接上充电枪。
充电时,也并不一定非要追求100%的满电状态。
当充电至80%到90%时,就可以拔掉充电枪了。
这是因为,充电过程的最后10%到20%,电池的内阻会增大,充电电流会减小,整个充电系统为了将电量“塞”进去,会使电池的电压和温度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长期让电池处于这种“高压”和“饱腹”状态,会加速其内部材料的老化。
将电量维持在中间区域,就像人保持舒适的生活状态一样,电池的“健康”才能更长久。
当然,一直采用浅充浅放的模式,可能会让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对电池的真实容量范围产生一些模糊的认知,导致显示的剩余续航里程不够精确。
因此,建议车主可以每个月或者每隔几周,进行一次完整的充电过程,作为一种“校准”。
具体做法是,将车辆正常使用至电量剩余20%左右,然后使用慢充桩,完整地将电池充至100%,并让它在满电状态下再多保持一小段时间。
这个过程能让电池管理系统重新学习和标定电池的最高和最低电量点,从而让续航显示恢复准确。
除了充电的电量区间,环境温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锂电池对温度非常敏感,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其性能和寿命。
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如果汽车在烈日下暴晒了很久,或者刚刚经过长时间的高速行驶,电池本身温度已经很高,此时切忌立即插上充电枪进行大功率快充。
高温会急剧加速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导致材料快速衰退。
正确的做法是,先将车停在阴凉处,或者打开空调,利用车辆自带的热管理系统为电池降温,等待半小时左右,让电池“冷静”下来再充电。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们国家许多优秀的新能源车型都配备了先进的液冷热管理系统,在充电时能主动为电池控温,这大大提升了电池在各种环境下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对于需要跑长途或者车辆需要长时间停放的情况,也有一些特别的注意事项。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定要提前规划好沿途的充电站,并给自己留足余量,坚决避免把电量开到20%以下。
因为在低电量状态下,电池电压下降会更快,显示的续航里程可能会变得很不稳定,增加趴窝的风险。
而如果车辆需要出差或旅游等原因停放超过一个星期,最好的做法是提前将电量充放至50%左右。
在这个电量水平下,电池的化学活性最低,处于最稳定的“休眠”状态,自身的电量损耗也最慢。
不要满电停放,也不要空电停放,这两种极端状态都会对长期不用的电池造成损害。
总而言之,科学地使用和保养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并不需要过分地小心翼翼,但掌握正确的方法确实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告别“用光再充”的旧观念,拥抱“浅充浅放”的新习惯,注意温度控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就能在不经意间为自己省下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大笔更换电池的费用,让我们的绿色出行之路走得更远、更安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