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网友:为什么中国人不再狂热追求欧洲品牌的汽车了?德国网友:我们活该!

“为什么中国人不再狂热追求欧洲品牌的汽车了?”这是一位意大利网友在海外论坛Reddit上发出的灵魂拷问。

他困惑地补充道,中国一个新兴的豪华电动车品牌,竟然已经把发布会开到了欧洲腹地,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曾经,从法拉利的性感曲线到保时捷的精密轰鸣,欧洲汽车是工业艺术的代名词。

为何一夜之间,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杰作,在中国市场的光环迅速褪色?是中国人的审美降级了,还是欧洲的方向盘缝线不够精致了?

意大利网友:为什么中国人不再狂热追求欧洲品牌的汽车了?德国网友:我们活该!-有驾

这个问题迅速引发了全球网友的热议。一位德国网友的回复最为直接:我们活该!欧洲车企总是在祖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被人家闯进客厅了才惊醒。

所谓的电动化转型,喊了这么些年,结果便是用十年前的燃油车平台,进行一些修修补补,造出来的电动车续航虚假标注得如同童话一般。真正的危机不是丢了市场,而是我们的工程师思维还停留在内燃机时代,当我们还在为V8还是V12争论不休时,对手已经用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彻底颠覆了汽车的定义。

意大利网友:为什么中国人不再狂热追求欧洲品牌的汽车了?德国网友:我们活该!-有驾

他的话并非毫无根据。当欧洲的董事会尚在为是否保留手动挡而进行投票之时,中国的量产车已然把激光雷达当作标配。此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理念。

正如另一位德国网友的评论:那些曾嘲笑东方设计没有灵魂的欧洲精英,最好亲自去看看现在的年轻消费者在想什么。他们宁愿多花几千欧元,选配一块能与手机无缝流转的智能大屏,也不愿为所谓的‘纯粹驾驶乐趣’买单。

驾驶体验已经被重新定义了,它不再仅仅是操控,更是智能空间带来的全方位享受。

意大利网友:为什么中国人不再狂热追求欧洲品牌的汽车了?德国网友:我们活该!-有驾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清醒。一位印度网友展现了惊人的自信:欧洲无需焦虑中国,因为真正的颠覆者将是印度,其生态系统和固态电池技术将主导未来。

意大利网友:为什么中国人不再狂热追求欧洲品牌的汽车了?德国网友:我们活该!-有驾

然而,这番豪言壮语立刻招致了来自巴西网友的无情嘲讽:还在用人口数量衡量实力吗?中国新能源车冲进欧洲,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必然。

当慕尼黑一名工程师的薪水,足以在中国合肥聘请一个三人研发团队时,所有技术壁垒和品牌护城河都会被成本效益的洪水冲垮。

更核心的是,中国人已然将智能座舱转化成了下一个流量的入口,当用户习惯于在车内去点外卖、进行会议之时,又有谁还会在意你的底盘的调校呢?

意大利网友:为什么中国人不再狂热追求欧洲品牌的汽车了?德国网友:我们活该!-有驾

一位身处西伯利亚的俄罗斯网友则以一种局外人的冷静,一语道破了天机:寒风确实能让人保持清醒。欧洲现在正在经历的,不过是俄罗斯二十年前就尝过的教训。

当你轻视对手的技术,并将其视为暂时的模仿时,他们早已通过全产业链的集群优势,粉碎了你所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中国模式最为可怕之处在于,它们能够用那庞大的国内市场所带来的利润,去滋养前沿技术的疯狂不断地迭代以及大胆地试错。不过欧洲的许多企业,至今仍在依赖政府补贴维持脆弱的转型。

意大利网友:为什么中国人不再狂热追求欧洲品牌的汽车了?德国网友:我们活该!-有驾

最后,一位法国网友从美学的角度,为这场大讨论画上了句号:当巴黎街头那些线条流畅、充满未来感的中国电动车越来越多时,这本身就是对法兰西传统美学的一记耳光。

曾几何时,我们嘲笑特斯拉的内饰像毛坯房,但现在,我们却被来自东方的、更为极致的简约科技风逼到了墙角。

他们已开始,将智能科技与艺术审美深度融合。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极致洞察力,让我们这些还在纠结座椅缝线角度的老牌设计师,看起来就像是来自中世纪的马车工匠。#热问计划#

声明:文章的内容素材均源自真实资料的原创。本文内的图片是对真实评论二次创作的成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