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一件大事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那就是蔚来汽车和江淮汽车正式“分家”了。
很多人可能在网上刷到过,说蔚来以后要自己造车了,车屁股后面那个“江淮蔚来”的标识,以后就看不见了,会直接变成“蔚来”。
这事听起来好像就是换个名字那么简单,但背后其实是一笔非常大的经济账,也关系到蔚来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什么合作了快八年,现在才分开?
自己造车,真的能像大家说的那样,省下一大笔钱吗?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给您聊清楚。
说起这件事,还得从好几年前看起。
时间回到2016年左右,那时候的蔚来汽车,还是一家刚刚起步的新公司。
虽然创始人李斌描绘的蓝图很宏大,技术理念也很先进,但面临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没有工厂。
造车可不是搭积木,它需要庞大的生产线、精密的设备和大量的熟练工人。
更关键的是,蔚来当时没有国家颁发的汽车生产资质,通俗点说,就是没有“准生证”,国家不让你造,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造不出来车。
在当时,想拿到一张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比登天还难。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江淮汽车出现了。
江淮是咱们国家的老牌车企,有现成的工厂,有成熟的生产管理经验,最重要的是,人家手里有那张宝贵的“准生证”。
于是,两家公司一拍即合,走上了一条合作的道路。
这种模式在行业里叫做“代工”,简单理解就是,蔚来负责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推广和销售,相当于“出脑子”;江淮则负责把蔚来的设计图纸变成一辆辆可以开上路的真车,相当于“出身体”。
这在当时,对蔚来来说是唯一也是最快能把车造出来、推向市场的办法。
可以说,没有当初江淮的援手,蔚来可能根本撑不到今天,所以这最初的合作,是双方各取所需,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商业决策。
合作开始了,蔚来的车也顺利地生产出来了,从ES8到ES6,再到后来的ET系列,一步步在高端电动车市场站稳了脚跟。
但是,随着蔚来卖的车越来越多,问题也开始显现,主要就集中在两个方面:钱和控制权。
先说钱。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江淮帮蔚来造车,肯定不是做慈善。
根据双方的协议,蔚来每卖出去一辆车,都要付给江淮两笔钱。
一笔是固定的制造费用,这很好理解,就是工厂的设备折旧、工人的工资等等。
另一笔费用就比较特殊了,是根据经营情况来计算的损失补偿或者利润分成。
说白了,蔚来车卖得好,利润高了,江淮也要从中分走一部分。
具体分多少是商业秘密,但根据公开的财报数据推算,这些年代工费加上利润分成,蔚来付给江淮的总金额,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累计高达几十个亿人民币。
你想想看,几十个亿,都足够自己建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智能工厂了。
当蔚来一年只卖几万台车的时候,这笔费用可能还能接受,但当销量冲到十几万、二十万台的时候,这笔钱就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等于辛辛苦苦打下的市场,利润却要被别人切走一大块。
再说控制权,这个问题比钱更深远。
蔚来从诞生起,对标的就是奔驰、宝马、奥迪这样的豪华品牌,它卖的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一种高端的体验和服务。
这就要求它对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着极致的把控。
但在代工模式下,这就很难做到。
因为生产线是江淮的,供应链体系也是江淮的。
举个例子,蔚来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了一家供应商,它的某个零件质量更好、成本还更低,但要想用在自家的车上,对不起,得先进入江淮汽车的供应商名录,走完一整套复杂的流程才行。
这就导致蔚来在供应链管理上束手束脚,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最优的合作伙伴。
这对一个追求极致品质和成本控制的高端品牌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巨大风险。
之前也确实发生过因为供应链问题导致产品出现瑕疵的情况,根源就在于这种“说了不算”的尴尬处境。
到了现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经过多年的发展,蔚来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一穷二白的新兵了。
它有了稳定的销量,有了雄厚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它积累了丰富的制造管理经验。
于是,结束代工、自己掌握生产主导权,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个“分家”,也不是简单的一拍两散,而是蔚来花了真金白银。
根据公告,蔚来斥资超过31亿元,从江淮手里收购了之前一直用于生产蔚来汽车的两个先进制造基地。
这一招非常高明,它不仅让蔚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工厂,还通过这种方式,顺理成章地获得了独立的生产资质。
从此,蔚来就成了一个拥有完整“准生证”的独立汽车制造商。
车尾那个“江淮蔚来”的标识被拿掉,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变化,更是蔚来品牌走向完全独立、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那么,自己造车之后,到底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最直接的,当然是省钱。
那笔每年都要支付给江淮的巨额代工费和利润分成,以后就不用再付了,这笔钱会直接转化为蔚来自己的利润。
其次,也是更关键的,是蔚来获得了100%的自主权。
它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供应链,谁的零件好用、性价比高,就用谁的。
这不仅能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还能在与供应商的谈判中获得更大的议价权,从而系统性地降低整车的制造成本。
蔚来自己也定了一个目标,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单车的制造成本能比现在降低30%左右。
按照一辆车几十万的售价来算,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省下来的成本空间,既可以用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可以在未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时候,有更多的底气去调整价格,回馈消费者。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自己建厂运营,短期内也会带来新的成本压力,比如庞大的工厂设备折旧费用、数万名工人的薪酬开支等等。
所以,指望蔚来因为自己造车就立马大幅降价,也是不现实的。
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布局,它的好处需要时间来慢慢显现。
但无论如何,对于蔚来而言,这次“分手”是它成长道路上必然要迈出的一步。
它标志着这家中国新势力车企,已经彻底告别了创业初期的“权宜之计”,开始真正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这不仅是蔚来一家的事,也反映了中国优秀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从依赖合作走向独立自主,这是整个行业走向成熟和强大的一个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