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DM-i的发动机,怎么就突然变"乖"了?
开了10万公里的老司机猛踩油门超车,发动机盖却安静得像台笔记本电脑,这种反差,成了比亚迪DM-i车主最津津乐道的体验。 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像“全能劳模”,既要起步拉转速,又要超车憋劲儿,连空调制冷都得它分心;而DM-i的发动机却像个“专注的专家”,只干自己最擅长的活儿,把其他任务甩给了队友。
一、角色颠覆:从“主角”到“高效发电站”
过去的发动机恨不得包揽所有脏活累活:低速跟车时憋屈地抖动,急加速时嘶吼着拉高转速,堵车时还得忍受怠速积碳。 但DM-i系统给发动机“减负”了,它80%的时间直接“躺平”。
城市拥堵路段,只要电池电量充足(SOC>25%),发动机全程关闭,车辆完全由电机驱动。 这时你只能听到胎噪,连方向盘都感觉不到震动。 直到电池电量低于阈值(通常为20%),发动机才启动,但它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化身“充电宝”,在自己最舒服的转速区间(1500-3500rpm)稳稳发电,把电能输送给电机或存入电池。
这种设计让发动机彻底告别了“低效区间”。 传统燃油车发动机的热效率实际只有30%-40%,但DM-i的骁云1.5L发动机因专注发电,热效率飙到43%,不是技术突变,而是它终于能“心无旁骛”地工作。
二、黄金搭档:电机和电控如何“兜底”
发动机能“偷懒”,是因为背后有两大帮手:
电机当“急先锋”:
P3驱动电机响应速度仅0.1秒,扭矩输出比发动机快10倍。 起步时,电机瞬间输出最大扭矩,车辆“悄无声息”地滑出去;急加速时,电机先顶上去,发动机再慢悠悠介入发电,避免传统油车那种“吼半天才发力”的尴尬。
电控当“大脑”:
一套智能系统实时监测车速、油门深度、电池电量,甚至导航路况。 比如:
市区蠕行时自动切纯电模式,发动机休眠;
高速巡航时切换直驱模式,发动机通过离合器直接驱动车轮,传动效率超90%;
电量不足时启动串联模式,发动机发电但不碰车轮。
这种“该谁上就谁上”的调度,让发动机81%的城市工况时间都在关闭状态。
三、数据说话:车主实测“乖”在哪?
油耗打骨折:
传统油车市区油耗普遍8-10L/100km,而DM-i车主实测亏电油耗仅3.8L/100km。 一位秦PLUS车主反馈:“以前一周加两次油,现在两周加一次,省下的钱够每月带孩子吃顿火锅”。
静谧性颠覆认知:
发动机启动时转速稳定在2500rpm左右,噪音比燃油车低15分贝(约人耳感知的一半)。 老车主感叹:“超车时只听得到风声,还以为发动机坏了”。
平顺性“无感切换”:
电机承担了90%的变速需求,发动机只在高效区间运行。 开过10万公里的汉DM-i车主说:“换挡? 这车压根没档可换! ”。
四、技术真相:系统思维>发动机单科满分
有人质疑:“比亚迪发动机热效率43%,也就比丰田高0.几个点,凭啥更省油? ”答案藏在协作逻辑里:
传统混动(如丰田THS):发动机既要发电又要驱动,频繁切换工况导致实际热效率被拉低;
DM-i系统:发动机81%时间关闭,工作时只发电或稳速直驱,综合热效率接近理论峰值。
这种设计甚至延长了发动机寿命。 积碳最大元凶,怠速和低转速工况被消灭,冷启动磨损也因智能温控减少。 一位跑了15万公里的唐DM-i车主拆开发动机后直言:“缸内金属纹路还像新车似的”。
五、“变乖”的本质:重新定义发动机的价值
开过DM-i的人常调侃:“发动机成了车上最闲的部件。 ”但这恰恰是技术的胜利,当发动机从“动力主角”转型为“高效发电站”,整车效率才有了质的飞跃。
就像一支篮球队:发动机是稳守篮板的中锋,电机是灵活得分的前锋,电控则是运筹帷幄的教练。 各司其职下,发动机终于不用“打满全场”,自然显得“又乖又安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