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加油这事儿,各位是不是都曾有过这样的小困惑——去到加油站一通操作,明明油表还没空着呢,结果一加,加油枪“咔哒”作响的时候,账单上那升数比想象中装得还多,甚至已经比车子铭牌上的油箱容积还多出了不少。
有些老司机一下就炸了锅,直接开怼:“这不会加油站猫儿腻吧?按车本写的,哪能多出来这么多?”
然后你信誓旦旦搬出手册,坚信厂家造不了这个假,厂家咋会给自己招黑呢。
但真理往往藏在细节里。
咱掰着指头捋一捋,这到底是加油站在“藏猫猫”,还是车企偷偷“玩数字”,又或者,两边都有点小九九呢?
说起来,这个“油箱容量”到底值不值得信,真的没那么简单。
最近网上就炸开了锅,三大垂直汽车门户之一的某知名媒体,搞了次大动作。
他们整了一大票插混和增程车型,发动机、蓄电池一应俱全,实打实把这些车子测了一圈总续航。
你以为这事儿就是跑里程、看数字?不够刺激。
重点在测试过程中,一些车型的“油箱尺码”露馅了!
你猜咋的?测到没油快熄火的时候——也就等于油箱见底,直接空了,结果加油一站,发现很多车实际吸进去的油,竟然比说明书上厂家“认定”的油箱容积大出一截。
光说可能觉得玄乎,来点硬核数据。
这次总共18款车型,实际加油量直接打了厂家个措手不及——有的车最多能多加34.29%。
说白了,官方说45升,实际干进了60.43升;说55升,灌进了70升。
这种差距,就像你本来以为能吃下一碗面,结果人家端来个盆,吃到打嗝还没见底。
别克GL8插混也榜上有名,油箱比官方写的多了超过10%。
快看,各种大牌、国产、合资,这事儿谁都没能置身事外,尤其是部分国产新能源车品牌,真有点不太含蓄。
以前咱们碰到这种情况,特容易第一时间怪加油站“出老千”,可数据摆在眼前,是不是该换个角度琢磨琢磨?
你说厂家会没事往自家油箱里塞多点油不写清楚?动机在哪?
这表面上看傻傻的不合逻辑,其实背后暗藏玄机。
低亏电油耗,是现在新能源“内卷”的重头戏。
各大厂“亏电油耗”都卷到小数点后第三、第四位了,全网在晒成绩,差一点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消费者当然就喜欢这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省油车花钱包治百病。
但实际你仔细算,数据水分是不是有点大?
咱做个小实验,拿上边的例来说。
同样一款增程,亏电情况下,电池告急,只有发动机拼命顶着。
厂家油箱说是45升,一脚油门跑了900公里,百公里油耗直接算出来是5升,看着美如画。
但如果实际上你能加进60升,那你再一平摊,真实百公里油耗直接飙到6.66升。
别小瞧这一点六升,能让你一年多掏不少油钱,何况在节能减排都快卷成麻花的市场,这点数字就是差距。
油箱越“虚”,油耗越漂亮,大家心知肚明,就是数字游戏。
这招虽然不算明面造假,也不算完全作弊,但话糙理不糙,确实让消费者一不小心就被绕进了“美丽的误会”里。
再说回现实,许多插混、增程用户老早就疑问重重:
为啥每次官方说的“省油”,到自己手里,咋就没体会到那种“薅羊毛”的快感?
厂家的续航话术动不动“千里不充电”,你开自己家车试过没?
别说千里,快到500公里你心里就开始打鼓,“油表还行但就是没底”,结果加油站停一站,一灌又多出来好几升。
你这还真别一口咬定是加油站黑你,细品,可能厂家卷油耗卷到你家门口了。
还有那些早年跟加油站打过官司的兄弟姐妹,拿着油箱容量说理,真心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人家玩计量,你玩明面参数,还真不是一个频道的。
怪不得有时候“车主vs加油站”的罗生门,最后各执一词,都是数据惹的祸。
其实在业内很早就有说法,对于插混、增程这类车型,油箱容积到底怎么算的事儿,本来就有点“含糊其辞”。
有的算净容积,也就是一点油都不剩;有的算标称容积,油嘴还得留个安全空间。
你说放油放得干干净净就不藏有空气?几乎做不到。
只是以前汽油车时代,大多数人也懒得搞清楚,只要油表跳到警示的时候赶紧补油,至于多一升少一升,谁在意。
偏偏新能源时代,这点参数突然就成了个“重头戏”,因为电动、增程的每个油耗数字背后,都是企业“技术先进”的招牌。
怎么卷?就卷这个小数点了呗。
有朋友估摸着会问:“这就算造假吗?会不会太上纲上线?”
其实吧,这跟传统意义上的数据造假还真不太一样。
毕竟你测油耗的时候,厂家也没明说“打一滴不多一滴不少”。
但这种玩法,拉长了油箱基数,好听点说是激励大家提高续航,不好听点就是“玩预埋机关”。
你看官方续航宣传自己能够撑到极限,等到数据算油耗,突然又切回标称油箱容积作为除数。
别说是用户,其实连有些小白4S的销售本人都弄不明白那点猫腻。
反正数据出来了,好看就行,竞品一对比,不就达成销售闭环了?
想想看,每个钱包被掏空的车主,冲着油耗去买车,买完才发现,自己只是在厂家精心设置的“神秘副本”里转了个圈。
你真遇到那种“慢悠悠开到油路见底”的情况还好,大部分人一半油表就习惯性开去加油站,谁会天天跟油箱死磕?
所以,绝大多数车主根本体会不到油箱容积有多少“水分”;一切尽在不言中。
官方数据不用多说,市面上再多所谓“实测油耗”,最后都逃不掉油箱这个变量。
想戳穿还真不容易,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见底实验”,更何况谁愿意冒着半路趴窝的风险只为验个真假?
谁还不是为省心买个信仰。
其实,这事儿本身也没那么黑暗,毕竟每个行业都少不了些“数字艺术”。
回头来看,更深刻的提醒是,无论厂商还是用户,其实都得正视“参数≠真相”这点。
看得见的未必真实,数字给的未必准确;一知半解,不如多点怀疑和核查。
至于说行业风气,是放任还是整顿,这锅不能只甩给厂商,行业标准和监管也得跟上,别让数据游戏成了“新国民运动”。
说回消费者,咱以后碰到这种事儿,也别一腔热血吼加油站。
多对比,多留个心眼,数据面前,冷静点总没坏处。
更何况这年头,真真假假的套路太多,别人的课已经补到你家客厅。
你也可以从媒体公开列表查查自己的车,是不是榜上有名——如果真有,你就要考虑是不是还得把车开回去跟厂家好好谈谈。
到头来,不管油箱虚标也好,续航水分也罢,对于买车用车这件人生大事,别总把所有信仰寄托在数字和广告里。
多查查资料,多问问老司机,别一门心思绕进厂家画的“7环迷宫”,才是现代消费者修炼的基本素养。
毕竟数据能美化生活,油箱可没那么多故事。
各位遇没遇到过油箱实际能加比标称大得多的抓马时刻?
你怎么看待车企和油耗数字里的小九九?
一起下方唠唠呗——你有什么“翻车”经历和独门秘诀,欢迎爆料!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