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10月份小米SU7只卖出14992辆,这数字听着就有点儿让人皱眉头,毕竟这款车之前的月销表现还算可以,这数据我得再强调一句,是我估算的,毕竟厂商没细分太多销售渠道的明细。相比之下,小米YU7破了3万多(33662辆),这么一打量,真让人忍不住要问:小米汽车这是集中火力往SUV倾斜了吗?还是消费者突然翻脸不认SU7了?
我和一位做4S店销售的老朋友聊过,他说:YU7今年交货快,供应链情况看起来比SU7稳定。这句话其实透露两个点,供应链好不好,直接影响库存和交付,用户能不能马上提到车,决定了销量能不能爆发。所以先别让眼睛只盯着数字变化,背后的供应链动态才是更核心的变量。
顺带说一句,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觉得小米SUV市场确实还有很大潜力,毕竟硬核车型少,国人对SUV的热爱是众所周知的,SUV更适合咱们多变路况和用车需求。但当时没有那么确定,毕竟SU7的销量表现也不错。不过现在看来,YU7这波是真的抢了不少风头,不得不承认,我得稍微调整一下之前的判断。
话又说回来,SU7销量萎缩可能跟改款有关,我在业内打听到一个不完全确定的信息(说不定只是市场空气传言),小米SU7最近一直低调,没有太多促销动作,外加供应链反馈说改款车型的核心零部件还没完全卡住,这使得终端交付变慢,很多用户直接排队等新款了,导致老款SU7销量下滑。像我那个修理工朋友就感叹:现在新车交得慢,老车买的人少,跟等更新换代有直接关系。
而YU7反而因为刚上市,产能提升,订单交付快,所以销量才蹭蹭上升。听起来很简单,但背后的供应链运转压力真的不是外行人能想象的。你看,YU7这车从零部件采购到总装,整个流程被优先保障,大家想想这跟一般小型手机供应链多快有得一拼,做车又复杂太多了。厂商像养一个龟速乌龟和飞奔的猎豹,供应链资源肯定有限,肯定得分优先级嘛。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10月份小米在电池和芯片供应上做了重点调整,相关负责人的一句话蛮有意思:拼的就是火力集中,饿死的和撑死的不同。这话不厚道,但确实反映汽配厂商和整车厂之间的博弈。
对比同价位的其他国产SUV,比如长安欧尚X7和吉利星越L,YU7的产能的确更稳定,用户反馈也更及时。一位提车的新车主曾跟我抱怨:买其他品牌的SUV,等货时间动辄三四个月,YU7倒是快点拿到车。但提完车,他又说:不过这车的内饰逼格跟同价位吉利相比,差点意思,毕竟价格拉不开太多。
这让我想起一个困扰很多朋友的问题:同价位车型,为什么明明平台差不多,价格也类似,实操用车体验差距却大?有时候,看配置参数很表面,实际用户感受差别一大截。渠道压价、终端服务质量、维修保养便利性,以及真实的续航或油耗表现,都是硬指标。
回到小米身上,SU7先行的技术沉淀不能忽视,它的供应链协调度、研发投入其实比YU7更早且更复杂。所以说,看它销量下滑,我也不能很快断定是全面失败,这更像是老车换新车频繁的阵痛期。
(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便跑题一下,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小米最近搞的车载系统升级,用户界面实在是有点花哨,反倒操作起来还不如原来简约直观?我身边一个朋友就吐槽:买车不是买手机,系统花里胡哨只会增加学成本。这让我揣测,他们在智能化体验上的平衡还得再摸索,谁知道这点细节是不是影响了部分用户选择。
突然想到,YU7销量高,部分原因可能是SUV符合国人的家庭用车定位,空间和使用灵活性更吸引人。毕竟大家都说SUV开着心里踏实,容得下娃和行李箱,偶尔还能跑跑远方。SU7的定位稍微小众点,尤其对那些更看重操控和科技感的年轻人来说,有点难取舍。
最后一点,大家有没有算过,买YU7和SU7的月均使用成本差别有多大?我简单抓了几个费用算了算,粗略计算下来,按油耗和保养频率算,YU7每百公里的成本大概高出SU7一两块钱,这其实也在可接受范围内,谁会特地为这个多跑几公里车呢?但你看这心理负担,对不同用户又有差别。
这么说着,我还是得问你们,既然小米这两款车差别这么大,是你会选择抢先提车的YU7呢,还是忍住等改款的SU7?到底是市场的瞬息万变,还是用户心态的差异,成了左右销量的关键呢?我挺好奇,这背后还有多少我们没看到的行业秘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