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如此强硬,或因碰撞测试未造假,但达成条件极为苛刻
理想i8撞飞8吨卡车的画面。确实震撼。但这是真的吗?
说实话。在一辆8吨大货车面前。电车能把对面撞得“腾空而起”。这怎么看都有点超现实。可它就发生在理想发布会现场。卡车车头垮塌、四轮离地。驾驶舱几乎贴到i8前挡风玻璃。而i8这边。A柱没弯。车身几乎没变形。
这样的冲击力。瞬间把热度拉满。相关视频直接冲上热搜。
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是不是造假?是不是摆拍?理想回应得非常硬气:模拟真实用户会车场景,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执行,合规、合规、再合规。
一边是全网的“看不懂”。一边是理想的“你不懂”。很有意思。
但理想这么自信,就意味着一点问题都没有吗?不一定。我倒认为,测试未必造假,但达成这个结果的条件,很可能特别苛刻。
为什么?
这是一场100km/h双车对撞,而不是“卡车高速撞静止电车”。听上去像细节,其实决定结果。
现实中很多人觉得:谁大谁赢、谁重谁硬。但真对冲起来,物理不跟你讲人情。理想i8车重2.5吨,电车底盘低、重心集中,像一块铁饼趴在地上。卡车呢?重是重,但车头是空心壳,重心高,底盘架空。
两个对冲,就像大锤砸钢钉——钢钉未必碎,大锤反而容易跳起来。
再加上撞击点选得刁钻:不是“头碰头”,是电车从下方直接“撬”上去。力矩一施加,卡车就翘了。
听上去合理。但也恰恰说明:这结果不是随便能复现的。现实中多一度角度差、多一吨货物,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所以它不是假,而是“特定条件下的真”。能不能代表现实?是另一个问题。
测试设定本身,也可能“助攻”了这个效果。比如那辆卡车,标称总重8吨,但有没有装货?有没有拆非必要部件?如果是空载测试车,真实重量或许只有6吨多。少了两吨惯性,受力表现自然不同。
还有撞击角度——说是正面对撞,其实更像“低打高”。i8车头本就低,再加上轨道精确引导、冲击中心精准对位,一下子顶到卡车前桥下方,刚好构成“杠杆撬动”。这不是巧合,更像精准设计过的“力学机关”。
更别说卡车驾驶舱,很可能用了预设脱离结构。仔细看视频,车头撕裂得太干净、太整齐,不像真实事故中的扭曲变形,反而像模拟“结构失效”的测试车。
当然。慢动作+高清剪辑也推波助澜——画面炸裂,情绪自然上头。但要说它能代表真实场景?还得打一个问号。
道路不是实验室。卡车也不是表演道具。
总之,如果看了视频就觉得理想i8能和大货车硬刚,那就太天真。真出了事故,没人会乖乖排轨道、精确对位、空载演出。现实中的碰撞,往往不光不体面,还很难看。
就那种情况下,别说你开的是2.5吨的SUV。就算3吨重的MPV。结果一样很惨痛。
安全,从来不是一场秀。而是每一天每一刻的系统工程。理想展示了它的技术底气。但也请记住:没有任何一场测试能覆盖真实道路的不可预测性。
开车的终极安全,始终是谨慎。和对规则的敬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