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块钱,能买到一台5米3长的增程MPV。听起来像标题党,但锐胜M8真摆在店里了,蓝色车身,摆pose挺精神。上周末,我带着卷尺和脑袋跑到展厅,心里有点疑问:它真的那么大?空间到底怎么样?毕竟,这价位能买到的家用MPV,差距不小。
我先测了尺子,轴距开始符合宣传的3200mm。挺令人吃惊的,普通家庭用车也就2.7米到3米左右,居然硬生生搞出个3200。这空间大到我直接想到,能不能横着放个床?教练组的妹子笑着说:你这想法不错,未来可能出MPV+露营车联动。
再看里面,三排座椅滑轨能移动近200mm,放倒二排还能躺平,第三排还能让178cm的成年人坐着不出腿,整个人都觉得塞进去不费劲。特别是第三排,站起来揉揉腿,指缝还宽松,这是细节——早期我翻了下笔记,很多同价车坐不上这样的空间。
你说,这不是PPT里设计出来的效果图,这是实实在在的地库实拍。对比同档次的车,它切得比2+3+2的七座好得多,那德州麻将桌级别的空间尺寸,真扎心。
这车动力也不差,1.5T增程器,和问界用的同源。官方宣称油电转换效率在3.4kWh/L,WLTC混合油耗6.2L每百公里。现场我和编辑部的同事跑了圈北五环,结果路测的油耗大概6.5左右,和宣传的数值差得不大。比起之前的预估我还算满意——没多大偏差。说到快充,4C模式下,冲满一半从30%到80%,官方宣称10分钟够了,我们实测也差不多11分钟。十来分钟,和隔壁撸咖啡的时间一样,能充满一车电。
说到这里,心里开始琢磨:这么大个家伙,居然起售价只要16.98万。这是不是天方夜谭?模型车展出那会儿很多人都在靠价格刷存在感,但实际到店,这数字能一下把人晃晕。它瞄准的对手是吉利银河L380,或者纯电的传祺E8。这两个都比它贵两万左右,车长也短。传统的合资MPV,价格都已经翻几倍。厂商利润怎么看?我还记得一次业内朋友开玩笑:当小鹏G6继续降价、拼销量时,MPV的价格也得跟着往下跳。这话虽调侃,但也反映了目前新能源车的价格战局。谁先把价格压到家庭接受范围 — 比如这个17万、甚至低点 — 谁就能赢。
其实我一直在想,锐胜M8值不值得入手?这个问题很复杂。或许,答案比车标还直接:如果你需要一台既能跑长途,又能装7个人,短途能骑地库头车的MPV,预算卡在20万以内,别的车型屈指可数。比它便宜还要看吉利是否会踩下降价键,合资品牌是否会愿意松口升级。消费者愿不愿意掏真金白银投票,也许还得看未来几个月的市场反应。
这里,我还想到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实际上MPV的用处远比装人更丰富?比如带孩子出去,还得考虑 rear-view 的可视范围、后排的空间维持……而且,买这个价位的,其实也不太会太在意品牌,主要看空间、油耗、价格三位一体的平衡点。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刚才翻了下车主的评论,有人说空间比我老婆想象的大多了,有人又抱怨快充还得排队,你要说这车完美,那肯定是扯蛋,毕竟能在这个价位做到全面成熟款式,不多。
不过我还是在想:难道这个价格还能做到多一点点优化?或许会有,让消费者在用得起的范围里,感受到一点点豪华感或智能。我猜测,未来汽车制造的目标会不停在这个平衡点上打转。像我一朋友说:其实这车更像是‘实用主义’,不追求多高端,但用得爽。或者,你会不会觉得,它的存在本身,就像那些低调的爆款——别看没啥爆点,但用惯了就很难换。
市场还是看谁能更懂自己钱包的底线。你会怎么选?会不会因为价格而放弃一两个吹牛逼的特性,反倒更踏实?未来这个市场,谁还敢说哪个一定会赢?也许,下一次的降价战会让我们震惊到连自己都不知道。
你有没有特别在意的细节?比如我注意到车门打开角度特别大,对老人和身高不一的家人都友好。但这是不是设计的策略?我觉得,很多细节都是以搬家和拉货为核心的考虑,毕竟,大家都不想每天都折腾。或者说,这空间战略其实比动力和配置更重要点。
打个小比喻,就像做饭,要用好刀、好锅,但最关键的,还是用得顺手。你期待的是平平淡淡的用,还是偶尔炫技一下?也许,这两者只有在自己真需要的时刻,才会知道。油电系统省心,但你会考虑要不要多一份动力储备,保障出行无忧。
啊,说起实际用车体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去年我朋友的试驾感受挺深刻,他说:这车动力够用,坡起没压力,油耗还算合理。但他也吐槽:快充还得队伍长长,什么时候能提高点效率?我觉得,这应该是未来的攻守点——快充的普及与否,直接影响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方向。
(这段意识到自己又跑题了)嗯,反正,面对这个尺寸+价格的搭配,真感觉市场在拼耐心。要么拼空间,要么拼成本,要么拼售后;没人说我一定要特立独行。我也奇怪,为什么竟然在这个价位,能出现这么大块头、还能保证看得过去的配置,真是个奇迹。
好了,这样的思考还得继续。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MPV,可能真得变得更像一个移动的房子了?能带娃、还能装货、还能跑长途……反正我挺喜欢那种无意识轻松的感觉。
这只是一点点感受,也不知道未来会不会真有变化。你心里又在琢磨些什么?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