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谢幕:一个时代的背影与新能源浪潮的启示
各位车友,今天咱们聊点沉重的。
三菱汽车,这个曾经让无数国产车“心脏”跳动的品牌,正式挥别中国市场。
从1985年入华到2025年彻底退出,40年光阴,从“国产车教父”到黯然离场,三菱的故事,值得每一个关注汽车行业的人深思。
---
一、三菱的“黄金时代”:发动机霸主与越野传奇
“这个车,有点意思”——上世纪90年代的三菱,确实有点东西。
1. 发动机“躺赚”时代
通过沈阳航天三菱和东安三菱两家合资公司,三菱的4G6、4G1系列发动机成为国产车的“心脏”。
巅峰时期,每3辆国产车就有1辆搭载三菱发动机(数据来源:行业统计)。
长城、比亚迪、吉利等品牌早期车型,都曾依赖三菱的动力支撑。
皮实耐用、维修便宜,是车友们对三菱发动机最朴实的评价。
2. 越野基因的烙印
帕杰罗V33、Sport等车型凭借强悍性能,成为公务车和越野爱好者的“宠儿”。
2006年广汽三菱投产后,欧蓝德、劲炫等车型更是在2018年创下年销14万辆的巅峰。
“那时候的长沙工厂,流水线日夜不停,4000多名员工干得热火朝天。
”一位前广汽三菱员工回忆道。
---
二、转折点:从“刹车油管事件”到联盟内耗
“跌冒烟了”——三菱的衰落,早有伏笔。
1. 质量危机与信任崩塌
2000年的“刹车油管事件”让三菱口碑受损,虽未直接波及中国市场,但品牌信誉的裂缝已然出现。
“日系车的可靠性神话,在三菱身上第一次被质疑。
”
2.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内斗”
2019年后,联盟内耗导致三菱在华战略停滞。
“6年没有全新车型,末代电动车阿图柯竟是换标埃安V”,这种敷衍态度,直接劝退消费者。
2023年,广汽三菱长沙工厂停工,最终以1元象征价卖给了广汽埃安。
---
三、新能源浪潮下的“钝刀割肉”
“天塌了”——三菱不是输给对手,是输给了时代。
1. 燃油车市场的雪崩
2024年数据显示:
- 传统燃油车销量1155.8万辆,同比下降17.4%;
- 新能源车销量1158.2万辆,同比增长39.7%(数据来源:乘联会)。
“当比亚迪DM-i和特斯拉Model Y横扫市场时,三菱还在卖欧蓝德的‘祖传自吸’。
”
2. 转型迟缓的致命伤
对比丰田的THS混动、本田的i-MMD,三菱的PHEV技术始终未能形成竞争力。
“连‘换标’都懒得用心,这样的态度,消费者怎么可能买单?”
---
四、车友记忆与行业启示
“真香”与“劝退”并存——三菱留给中国市场的遗产。
1. 老车主的集体回忆
一位驾驶东南三菱翼神的李女士说:“当年10万出头买翼神,操控感同级无敌,现在路上见到一辆都要拍照发朋友圈。
”但她也承认:“内饰塑料感强,配置被国产车吊打。
”
2. 外资品牌的警钟
三菱的退出,是继铃木之后第二个彻底离场的日系品牌。
“如果跟不上中国速度,丰田、本田也可能步其后尘。
”2024年,日系车份额已跌至12%(同比下降2.3%),斯巴鲁销量更是腰斩至3600辆。
---
五、未来展望:谁会是下一个“三菱”?
1. 弱势合资品牌的生存危机
广汽菲克(Jeep)已破产,下一个可能是马自达或斯巴鲁。
“没有电动化核心技术,光靠情怀卖车,迟早被淘汰。
”
2. 中国品牌的机遇
三菱发动机的退场,反而给了长城蜂巢动力、比亚迪骁云等自主技术崛起的机会。
“以前靠买三菱发动机,现在咱们的混动技术反向出口!”
---
最后,学姐想说:三菱的离开,是一个时代的句点,也是新赛道的起点。
当中国车市从“市场换技术”走向“技术领全球”,每一个品牌都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在这场电动化马拉松中不掉队?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评论区聊聊:你开过三菱的车吗?最怀念它的哪一点?
一汽奥迪A5L:燃油车最后的倔强,还是智能时代的破局者?
这个车,有点意思!
各位车友,今天咱们聊的这台车,可以说是2025年最“分裂”的豪华车——一汽奥迪A5L。
它既是燃油车的“终极进化版”,又带着华为乾崑智驾这样的黑科技杀入战场。
到底是奥迪的绝地反击,还是传统豪强的无奈缝合?学姐我带大家扒一扒它的底裤!
---
1. 外观与空间:德系精算师的“中国特供”
这车,有点东西!
- 加长轴距2969mm,比自家A6L还多两指空间,直接对标B+级市场。
奥迪显然摸透了中国用户对“大”的执念,但学姐我实测发现,后排膝部空间虽宽裕,牺牲的却是后备箱纵深,鱼和熊掌难兼得。
- 半隐藏式门把手零下30℃不冻住,比某些新势力“冰封式”设计务实多了。
东北老铁们可以放心了!
- OLED尾灯支持8种自定义图案,甚至能向后车发送碰撞预警。
德系品牌玩起灯来,果然还是祖师爷级别。
争议点:设计上“大嘴格栅”被分割,老车主直呼“不习惯”,年轻人却觉得科技感拉满。
奥迪这次到底想讨好谁?
---
2. 动力系统:燃油党的“续命丹”,还是政策套利?
- 第五代EA888发动机+混动系统,低速扭矩暴涨40%,VTG涡轮叶片实时调节,告别涡轮迟滞。
学姐试驾时,油门跟脚度堪比电车,但高速再加速仍暴露燃油车本色。
- 纯电续航80公里,精准卡政策线拿绿牌,被网友吐槽“鸡贼”。
但想想日常通勤够用,长途加油3分钟搞定,充电焦虑党狂喜。
- 双电机专供智驾芯片,停车时纯电驱动智驾任务。
油车供电瓶颈?奥迪用混动打了补丁。
灵魂拷问:这套“油电缝合”系统,到底是技术突破,还是政策钻空子?
---
3. 智能驾驶:华为上车,燃油车也能“卷”激光雷达?
这个车,有点意思!
- 华为乾崑ADS 3.0+双激光雷达,鬼探头识别比人快0.3秒。
燃油车玩高阶智驾,奥迪是头一个。
但学姐担心纯油状态下算力是否降频,官方数据暂未提及。
- 本土化车机整合高德、爱奇艺,合资车“智障导航”的黑历史终于翻篇。
- 城市领航VS宝马5系自动泊车:奥迪直接甩出王炸,但实际表现还得等实测。
学姐锐评:华为智驾上车值回票价,但油车底层架构能否支撑长期迭代?这是个隐患。
---
4. 安全与舒适:德系的“刀法”精准到可怕
- 潜艇钢车身扛12吨压力,但后排侧气囊和安全带气囊竟要顶配选装。
安全配置也要“丐中丐”?
- 云感座椅联合骨科医院研发,久坐不塌腰。
可惜老板键和二排控制屏被砍,奥迪对中国用户的“减法”做得够绝。
横向对比:门把手设计吊打新势力,但气囊策略不如国产车厚道。
德系的取舍,你看得懂吗?
---
5. 定位与定价:全科80分的“端水大师”
预售价30多万,错位竞争宝马3系、奔驰C级,但面对小米SU7、极氪007这些“六边形战士”,A5L的尴尬在于:
- 要驾驶乐趣?不如纯燃油版纯粹。
- 要智能体验?同价位电车更激进。
- 要性价比?配置表里藏满选装坑。
学姐劝退点:如果你追求单项极致,这车可能让你失望;
但若想要“我全都要”的均衡,它或许是燃油党最后的体面。
---
结语:奥迪的孤注一掷,你看好吗?
A5L像一场豪赌:赌燃油车还能靠智能化翻身,赌中国用户愿意为“德系底盘+华为大脑”买单。
跌冒烟了的燃油车市场,奥迪还敢推新,勇气可嘉!
开放提问:各位车友,30多万预算,你会选这台“缝合怪”,还是直接上纯电?评论区等你们吵翻天!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注:本文基于2025年7月公开资料,实车表现以试驾为准。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