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风起云涌?最近咱们亚洲汽车市场就是一个大写加粗的答案。你说你从马来西亚绕到泰国,从印尼追到越南,一路上不是新能源救火队长,就是本土品牌头把交椅,中国车企跟改装人才,一车一故事,热闹得很。那这些动态背后,透着什么信号,咱们普通老百姓用自家微信表情包能整明白吗?
先说马来西亚,比亚迪这牌面不一般。投产到现在,两万辆纯电,“破2万”听起来像KPI进度条,实际上这是很多国产车梦里的大数。咱常说“比亚迪起飞”,可你真落地到吉隆坡,那真不是讲大话。2022年12月刚进去,用元PLUS打头炮,后续又一口气上了Dolphin、Seal、M6、Sealion 7,最近还把高端腾势也安排进去了,人家纯电车型都凑成一桌麻将了。
咱不得不问,为什么马来西亚本土品牌还能死死占住69%份额,Perodua一骑绝尘,Proton也紧跟不放?老外的丰田居然也能压过比亚迪?这说明啥?一方面,大多数用户还是认本地东西,啥便宜买啥,毕竟人家市场整体在下滑,大家口袋紧,你想让百姓买新车,尤其“电动车”这玩意,先得实惠,其次心别悬。这钱一掏出去,要么对环保有执念,要么对技术有信仰。
问问自己:咱中国哪个城市头回买新能源,不也是瞅着补贴、限号、油价这些实际问题?拿补贴说事儿,在马来西亚你光靠‘环保’二字忽悠,估计也没啥用。可比亚迪厉害在什么?人家紧盯“小众里跑量,大众里下单。”他在卷价格,在卷配置,在卷服务。你们合资车、日系大佬都得陪跑。更何况马来西亚这地方,政府正想大干快上建充电桩、拉新基建,下半年利率打折、新车一潮放市场,说明电动车这碗饭,大家都有想吃的意思。
可是,马来西亚的老百姓买车心态和中国不完全一样。很多人买车是奔着“可以开上十年,修也不心疼”去的。所以本地品牌靠价格、靠服务黏住人。比亚迪想追上去,难度可不小。他有速度(上新快),但本土有情怀,有根。
接着聊泰国。今年7月的C-SUV市场数据一出来,一堆人都惊了:纯电已经干到快42%,剩下那点儿是油车和混动。你说这是不是个分水岭?中国品牌这把是神操作:长城坦克300直接“王炸”,销量打到第一,市场份额拉满。比亚迪Sealion 7和Sealion 6,一个老二、一个老三。都说泰国是“日系大本营”,以前谁敢想留给中国品牌的赛道能开这么大?今年,主要是工厂扎得快,供应链到位,车型一出直接俘虏人心——坦克300走硬汉复古路线,外观杀伤力拉满,年轻人玩个性;比亚迪则靠纯电和混动走‘潮人’‘省钱’‘能装下全家’的路子。加上政府一阵风式的新能源政策,上到免税下到充电桩,只要你敢买,它就敢投。你汽车厂商就得滚着圈儿上新模式,上什么火什么。
不过,中国车企不光靠价格和配置内卷,人家还在服务上搞事情。长安跑去泰国整“全球服务技能大赛”,这不是说说而已,直接19国的维修工、售后、技术尖子都弄过来,一通PK。这个动作意思很简单——“你买咱的车,不用怕坏了没人修,不用担心不懂当地路数。”这一举,直接打击了多年来“国产车就是没人维护、售后服务差”的顾虑。咱们都知道,泰国人买车很讲究二手价值和修车便捷,这一招切中要害。
那你会想,为什么最近电动车、混动车、服务比赛扎堆?其实质就是一个信号:市场进入“深水区”了,拼的再也不是组装流水线,而是综合国力和产业链控制。你不仅要造得出来,还得卖得掉、修得了、养得起。
说起“养得起”,就得绕道印尼。印尼车市最近有啥新花样?汽车工业协会直接下场敲黑板,喊话政府:能不能学学马来西亚,赶紧整点烧到骨头里的激励,让大家好买车。原因很简单,现在汽车税太高,二手车市场那是洪水猛兽,都不愿意买新车,怕贬值,怕被割韭菜。所以咱看到,70%左右的40岁以上买家还死盯“二手车残值”这个事,完全把车当“资产”,能托底的那种。
但你要问印尼的年轻人怎么想的?答案让人乐开花。千禧和Z世代,已经不把残值看那么重了,他们要的是环保、科技、低养护成本。你造的车要是不智能、不卡油、不开电、不中新,他们直接划拉到购物车一边去。意思很明确,“技术才是真香,绿牌才是新势力”。等这拨人成消费主力,二手车残值那套理论,迟早变成上了年纪的专属焦虑,年轻人只看三大件和APP用得带不带劲儿。
我忍不住想,咱中国这些新势力品牌,不就是用‘科技造车’干死了多少老外神话吗?印尼年轻人若真往这方向“学潮流”,国产纯电、混动进场抢滩,按理说机会得比老一辈想象更大。就等政策那只“看得见的手”,用动力扳一下市场齿轮。
再伸头看看越南,又是一出“政策剧”。这一回,越南政府不装了,直接对“汽车走礼物路线”抡起大刀。之前多少豪车走这个老路,低价混进来,税收损失一大把,现在要一刀切,个人和皮包公司你别再想操作。新规定动漫画风暴击:所有车辆必须得专业公司进,进来还得符合环保修车标准。含义很简单——以前清关“假赠品”,现在你编不出故事了。虽然短期会让市场上的豪车贵一阵,但对市场透明和公平是对症下药。
而且,你别光盯着“赠品进不来了”,越南进口乘用车从年头到现在直接涨到12.8万辆,同比30%+的增速,早就是大腾跃。中国出口车也是直线上涨一大截。很多原本靠“漏洞”进车的小把戏,最终会消失。对新玩家来说,谁先把业务做到高标准,谁就能长线做大。
回过头来,其实说穿了,这一轮又一轮的竞赛本质都是“新旧交锋”和“系统升级”。老的靠传统、靠渠道、靠历史人脉,新的靠产品力、科技力、政策力。更深一层,是用户的觉醒:以前认品牌,现在认技术;以前怕贬值,现在要环保;以前怕无人修,现在盯服务。
那咱再深想一步,这里面谁赢谁输,真有个顶铁结论吗?其实关键就在于“谁最懂市场,谁最先把握住今后的消费主力”。你光靠补贴忽悠不来长久销量,靠降价也留不住忠诚度,最终拼的是综合实力——技术叠加价格、品牌叠加服务、速度叠加本土化。不只是中国车企,东南亚本地的车厂、政府、用户,其实也是一步步抠出来的路。“欢迎来到新世界,规则天天变,你随时得上桌重新洗牌。”
说了这么多,最后一个疑问:这些趋势会兜到中国消费者头上来吗?说实话,这不光是“出海”或“本土化”问题,这是一场跨区域、跨价值观的产业洗牌,大浪淘沙,你有耐心,有功夫,也许就是下一个比亚迪,也有可能,下一张牌被印尼小伙用手机投票翻盘。
时代不同了,市场规律也得跟着技术和人心一起进化。今天在南洋买车选电动、明天就在河内拉高门槛;此刻你觉得补贴能救市,下一刻就被00后选款App直接逆转。谁能打开下一个风口,你永远猜不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敢冲、肯磨、能变,天总会亮,市场不会缺赢家。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