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岳阳出了个新规定,让想跑网约车和出租车的人有点懵。交通局一纸文件下来,直接给这个行业按下了暂停键"——新出租车不让上牌了,网约车司机的新申请也不接了。这事儿乍一听可能觉得没啥,但仔细琢磨琢磨,里面门道可不少。
先说说岳阳这个城市的情况。500万常住人口,放在全国算是个标准的三线城市。现在城里有合规网约车1100多辆,出租车大概1700辆左右。这个数字跟北上广深那些大城市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人家一线城市网约车动不动就几万辆,岳阳这才一千出头,按理说应该还有发展空间才对。但交通局偏偏在这个时候踩了刹车,这操作确实有点意思。
其实站在管理部门的角度想想也能理解。现在经济不景气,很多人觉得开网约车是个不错的营生。时间自由,收入看着也凑合,最重要的是门槛低。这就导致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想往这个行业里挤。但问题是,一个城市的出行需求就那么多,车太多了最后大家都赚不到钱。这就跟开饭馆一个道理,一条街上如果全是饭馆,最后大家生意都不会太好。
说到这儿,可能有些准备买新车跑网约车的朋友要着急了。本来盘算着买辆新能源车,既能省油钱又能拉活赚钱,现在政策一变,计划全打乱了。这种心情我特别理解,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但反过来想,这也许是个冷静思考的好机会。现在入行的人这么多,就算让你顺利拿到证,真能赚到预期的收入吗?我认识几个网约车司机,他们都说现在单子越来越难抢,平台抽成越来越高,跑一天下来除去油钱和车损,真剩不下多少。
更值得注意的是,岳阳这次不仅限制了网约车,连传统出租车的新增也一并叫停了。这个信号就很明确了:管理部门认为整个出租车市场的运力已经够用了,再增加就要出问题。要知道,出租车数量一直以来都是严格控制的,现在连这块也收紧,说明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其实这种管控在其他城市也有先例。昆明、乌鲁木齐、镇江等地都出台过类似政策。但岳阳的做法更彻底,直接把网约车和出租车的新增全给停了。这种"双管齐下"的做法,确实能看出管理部门整治市场的决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岳阳的网约车数量明明不算多,却要急着管控呢?这里头有几个关键点。首先,网约车的运营效率比出租车高。出租车是巡游揽客,网约车是手机派单,同样数量的网约车能完成的订单量可能比出租车多不少。其次,现在很多网约车都是新能源车,运营成本低,司机更愿意长时间在线接单,这就进一步放大了运力供给。
说到新能源车,这又牵扯出另一个话题。现在很多想跑网约车的人,第一选择都是买新能源车。充电比加油便宜,用车成本低,政策还有补贴。但问题是,如果运力饱和了,这些优势反而可能成为负担。车买来了,证办不下来,或者办下来发现根本不赚钱,那不就抓瞎了吗?
我认识一个朋友,去年贷款买了辆十几万的新能源车准备跑网约车。结果赶上政策收紧,证还没办下来就出新规了。现在车在家里放着,每个月还要还贷款,肠子都悔青了。所以啊,想入行的朋友真得好好掂量掂量,别光看别人赚钱就头脑发热。
从更深层次看,岳阳这个政策其实反映了一个趋势:网约车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了。早些年平台为了抢占市场,拼命拉司机入驻,现在市场趋于饱和,管理自然要跟上。这就像当年的共享单车,一开始满大街都是,最后不也得清理整顿吗?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个政策的影响可能没那么直接。打车该打还是能打,价格也不会有太大波动。但长远来看,运力管控有利于维持市场秩序,避免出现恶性竞争。毕竟谁都不希望看到出租车司机和网约车司机为了抢客源在路上别车斗气吧?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那以后是不是打不到车了?这个倒不用担心。现在的运力已经能满足日常需求,管控新增是为了防止过剩。就像吃饭一样,不是越多越好,够吃就行,太多了反而浪费。
对于已经在跑网约车的司机来说,这个政策某种程度上是好事。竞争少了,收入可能会更稳定。但前提是要合规运营,别想着钻空子。现在各地都在严查非法营运,一旦被抓到,罚款可比赚的那点钱多多了。
最后说说买车这个事。如果你是因为想跑网约车才打算买车的,现在最好再想想。但如果是家庭自用,那该买还是得买。只是要记住,车是个消耗品,买来就贬值,别指望靠它赚钱。特别是新能源车,技术更新快,今年买的明年可能就过时了。
岳阳这个政策给我们提了个醒:任何行业都有天花板,盲目跟风要不得。网约车看着门槛低,但真要做好也不容易。现在入行门槛提高了,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保护从业者,避免更多人跳进这个已经拥挤的池子。
说到底,无论是开车还是坐车,安全、有序才是最重要的。管理部门这次出手,虽然让一些人暂时失去了入行的机会,但从长远看,对行业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毕竟,谁都不希望看到一个混乱的出行市场,对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