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如潮,交付如龟,雷军的喜讯评论区竟被“催产”大军攻占
8月1日清晨,雷军在个人微博宣布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好消息:小米汽车7月交付量首次突破3万辆,相比去年同期翻了三倍!这位小米掌舵人难掩激动之情,向用户表达了诚挚感谢。
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也同步发声,称这是“值得记住的时间点”。从2024年首款车交付开始,小米用一年半时间就跻身月销3万俱乐部,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细看销量曲线更显不易:3月逼近2.9万辆,5月达2.8万辆,6月回落至2.5万辆,7月终于冲破3万大关。这一路爬坡过坎的销量轨迹,恰是小米造车历程的缩影。
01 破纪录背后的双重面孔:喝彩与催单齐飞
雷军的喜报微博评论区上演了戏剧性一幕:喝彩声与催产声交织,形成鲜明反差。热评中“恭喜”与“我的车呢?”此起彼伏,甚至有人调侃:“雷总,我的YU7是要等到换代才能提车吗?”
用户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打开小米汽车订购页面,三款车型的交付周期长得令人咋舌:SU7 Max需等待33-36周,SU7 Ultra需12-15周,而YU7标准版更是长达56-59周。
这意味着订购基础版YU7的用户,提车要等一年以上。
这种“甜蜜的负担”源于YU7上市引发的海啸级订单。6月底,这款电动SUV开售仅3分钟订单突破20万辆,18小时内锁单量达24万辆,首小时订单甚至超越特斯拉Model Y在华五个月的总销量。
消费者的热情将小米推上浪潮之巅,却也暴露出产能的脆弱根基。
02 产能攻坚战:76秒一辆车仍不够快
面对汹涌订单,小米工厂正开足马力。北京亦庄一期工厂已启动双班倒模式,生产线每76秒就有一台新车下线,年产能提升至15万辆的极限。但对比单月3万的交付成绩,产能天花板清晰可见——这相当于全年36万辆的交付能力,而仅YU7一款车18小时的订单就已达24万辆。
产能扩张计划紧急启动:二期工厂开始试生产,6月小米更以6.35亿元拍下亦庄新城工业用地,三期工厂建设箭在弦上。供应链也在同步升级,与宁德时代签订电池保供协议,引入AI质检机器人优化流程。
小米的产能爆发力有前例可循:去年SU7原计划交付7万辆,最终以13.5万辆成绩超额完成,展现惊人的弹性。但如今同时生产SU7和YU7两款爆品,压力不可同日而语。
03 YU7现象:小米的第二增长曲线
7月的销量突破,YU7功不可没。这款25.35万元起的电动SUV精准击中市场软肋:比Model Y低3.54万元,续航却高达835公里,四驱版零百加速仅3.23秒。全系标配激光雷达、800V高压平台,将高端配置“普惠化”。
用户用钱包投票的背后,是小米构建的生态护城河。60%的首次留资用户被吸引,其中45%是小米手机忠实粉丝。“我的手机、手环都能与车互联,这种体验无可替代”,一位90后用户的感言道破天机。
销售网络同步下沉。7月新增18家门店覆盖97城,8月计划再增18家触达106城,包头、桂林等新兴市场迎来小米直营店。渠道扩张如同毛细血管般渗透,为持续增长铺路。
04 新势力洗牌:3万成为新门槛
小米跻身3万俱乐部之际,整个新势力阵营正经历剧烈洗牌。7月头部六家新势力中五家月销过3万,门槛陡然抬高。
零跑以5万辆成绩稳坐冠军宝座;问界交付4万辆位列第二;小鹏反超理想达3.67万辆;理想则以3.07万辆险守第四;小米位居第五但增速领先。“后来者”小米已闯入第一梯队。
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则略显黯淡,深蓝、埃安、极氪等无一家突破3万大关。这场新旧势力对决中,互联网基因车企正改写游戏规则。
压力传导至竞争对手。特斯拉Model Y被迫降价应对,比亚迪唐EV紧急调价2万元,蔚来ES6加推入门版。一场由小米引发的价格战与配置战席卷行业。
随着二期工厂投产、三期地块落定,小米的年产能有望突破30万辆。但特斯拉Model Y已悄然降价,比亚迪刀片电池车型虎视眈眈,乐道L90上市首日服务器就被挤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牌局正在重洗,月销3万只是小米的新起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