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国芯片,我们连一辆车都造不出来! ”大众汽车供应链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2025年10月欧洲汽车工厂的残酷现实。
荷兰政府强行接管中国安世半导体在荷工厂后,中国立即实施芯片出口反制。
这一针直接扎进了欧洲工业的血管——德国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每日损失超过1亿欧元,宝马X5生产线停滞,奔驰S级轿车减产。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估算,若芯片断供持续6个月,欧洲汽车产能将缩减40%。
这相当于500万汽车制造业岗位受到威胁。
荷兰政府的行动源于10月24日援引1952年战时紧急法,罢免安世半导体中方总经理,将股份转交国家托管。
表面理由是“国家安全关切”和“管控关键技术必要性”。
但俄媒披露,真正原因是美国警告荷兰:若想安世半导体从制裁清单豁免,必须更换中国籍领导层。
安世半导体拥有1.2万名员工,其母公司闻泰科技早在2018年就以36亿美元收购该工厂。
中国的反击迅速而精准。
商务部宣布禁止安世中国及其分包商向西方出口成品芯片与组件。
同时升级稀土出口管制——中国掌握全球70%以上的稀土供应。
这套组合拳让欧洲汽车、医疗设备与工业生产线陷入恐慌。
安世半导体的产品属于中层工业芯片,广泛应用于汽车控制、医疗仪器与能源设备。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芯片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的42%,其中功率芯片、微控制器和传感器三类产品占比超60%。
中国功率芯片能效比欧美同类高15%,价格低30%。
德国车企透露,中国芯片占其汽车电子成本的35%,在新能源车型中比例高达50%。
欧洲汽车产业立即出现连锁反应。
生产线停摆导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科技股市值缩水超过120亿欧元。
日本车企也警告供应链即将断裂。
更棘手的是,车规级芯片认证周期长达一年,欧洲短期内找不到替代供应商。
地缘政治博弈加速了这场危机。
10月22日,欧盟在对俄第19轮制裁中,将12家中国能源企业列入制裁名单。
德国、法国和波兰甚至威胁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这一“核选项”。
该法案允许欧盟限制贸易、削减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
欧盟内部对此存在深刻分歧。
奥地利、匈牙利等国曾强烈反对对俄制裁方案。
而在中国稀土管制问题上,欧盟经济委员曾表示理解中国立场,但24小时后局势逆转。
法国宣称考虑所有对华报复选项,波兰则借机提升在欧盟内部地位。
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的表态斩钉截铁:“必须回到市场化、法治化的轨道。 ”
中国将荷兰列入“不诚信贸易伙伴”名单,可能影响中欧投资协定。
分析指出,这套反制措施既讲规则又有分寸,既保底线又不扩大冲突。
荷兰政府的行动被俄罗斯专家比作17世纪的“海盗行为”。
但这次“抢劫”付出的代价远超预期。
中国反制直接针对欧洲经济支柱,而欧洲决策结构高度分散,无法形成统一战略意志。
当美国发号施令时,一些欧洲国家习惯性跟进,宁愿承受产业衰退也要迎合美国。
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承认:“我们犯了战略错误。 过去认为‘全球化’能降低成本,现在才发现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
德国已宣布投入200亿欧元重建芯片产业,但专家警告产能恢复至少需要5年。
目前德国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而中国已达到38%。
这场危机暴露了全球芯片产业链的脆弱性。
中国芯片的优势不仅在于价格,更在于快速迭代能力——中国厂商3个月可完成芯片设计到量产,欧美厂商需要18个月。
蔚来自研的“神玑NX9031”芯片性能超越英伟达同类产品,成本低40%。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马克·莱昂纳德指出,中方传递的信号很清晰:任何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的行为都将面临系统性反制。
这不再是简单的报复,而是规则的重塑。
荷兰或许没想到,一纸接管命令会引爆整个欧洲的产业地震。
现在最焦急的不是中国或美国,而是欧洲车企的老板们。
他们正在体验2021年芯片荒的重演,但这次的原因不是市场供需,而是地缘政治的赌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