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刷新闻,眼前一亮,竟然是日产追滨工厂关门的劲爆消息。这家工厂,建于1961年,辉煌了64年,是日产人引以为傲的老牌基地。蓝鸟、聆风这些耳熟能详的车型,大多都诞生于此。如今,这个金字招牌就这样说关就关,4000多名工人一夜间失业,惊得我差点以为新闻写错了日期。
要知道,追滨厂的招牌不仅在于历史,更是全球第一款量产电动车——聆风的诞生地。日产曾高调宣称电动化转型,大家以为要踏准时代节拍,结果倒好,首先关掉的居然是老字号电动车工厂。这操作怎么看怎么像“开刀治病,从自己手指头下刀”,荒唐地让人忍俊不禁。
表面看似顺理成章,其实背后全是无奈。日产这些年在中国市场混得越来越差,市占率一路从8%跌到4%,比坐滑梯还快。在北美也混不下去,卖不动车,赔得心肝颤。此情此景下,老工厂成了祭旗品。这就像家里实在揭不开锅,先把祖传瓷碗卖了,表面上是“断舍离”,实际上是狗急跳墙。
还没完,日产和富士康的合作又闹大了笑话。原本富士康准备接手日产部分代工业务,打开门看了一眼日产电动车的底盘设计,连连摇头。如今电动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日产仍抱着老旧家底啃馒头,别人哪愿意接这冷锅冷灶?合作破裂,也算是在众人面前摔了个大跟头。
当然,最让人心凉的还是那些在厂里摸爬滚打大半辈子的工人。有些人二十岁进厂,发了第一工资买了家里的第一台彩电;如今鬓角已染,机器比自家锅碗还熟,结果工厂一句“优化升级”,就得卷铺盖走人。落寞的大门、沉默的宿舍,没人为这些老员工作一场像样的告别,更没人问一句未来咋办。
讽刺的是,裁完老工人,日产倒在九州新厂招起了人,工资比追滨厂时代低了15%,美其名曰“产业升级”,实则换汤不换药,砍成本才是真章。什么“终身雇佣制”,在资本眼里只是一张浮云般的承诺。昨天还是长子嫡孙,今天就成了眼中钉,这种冷酷变脸让人心生寒意。
这场风暴不只是公司里的事,对整个横须贺地区也是场灾难。数百家上下游供应商集体受挫,近1.2万个家庭一夜间丧失生活来源。工人们平均已到知天命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人生半场突然接到“请出场”指令。你让他们去送外卖?连智能手机都玩不好,难怪无力“再就业”。
你说,传统车企转型难不难?当然难,但难归难,草菅人命、让普通工人成为牺牲品,这未免太凉薄了。企业转型讲究“断臂求生”,到头来割下的都是最老实、最扎实的劳动力。日产这把大刀,砍下的是工人的饭碗,也是企业赖以为生的根基。信誓旦旦的“公司理念”,在现实面前变成空头支票。
其实,工人们没做错什么——他们不过是在最好的年纪选择了最稳妥的出路,把青春和汗水交给流水线。当初是企业的七寸,如今却成了时代浪潮下最软的肋骨。日产追滨工厂的故事,既是一座工厂的落幕,也是整个制造业转型阵痛的缩影。
有人说,企业在变,时代在变,人也要变才不会被淘汰。可是,让五十岁的工人学会写代码、搞新能源,谈何容易?更别提家庭责任、社会偏见、技能断层的多重困境。“变革”的大旗下,最无声的一群人,承担了最多的苦果。
工厂的铁门紧闭,门前抽烟的老工人,那缭绕的烟雾里有太多不甘和无奈。世事无常,谁都躲不过浪潮。当资本、市场和技术的车轮碾压过来,个体的努力和忠诚往往变得无处安放。日产追滨厂的命运,也许很快会被新的新闻掩盖,但那些被夜色包裹的中年背影,还在厂门口熬着他们不甘的夜。
问一句,这样的结局,到底谁错了?或许谁都没错,只不过每个人都赶上了最不该赶上的那个转型时刻。扎心不扎心,谁又能说得清?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