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全球汽车销量过亿,然而每年因尾气等污染排放造成的环境与健康损失数以亿计。国际能源署曾警告:到2030年,交通排放可能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这是否意味着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空谈?就在2025年10月30日,汽车产业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浩思动力,一个成立仅一年半的企业,却在第七届金辑奖上斩获“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荣誉。如何如此迅速脱颖而出,他们的秘诀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这家年轻的企业如何对抗污染和推动汽车行业变革?
新秀为什么能压倒老牌车企?浩思动力的成功可不是靠运气,而是被两个巨头“钦定”的结果。浩思动力由吉利旗下的极光湾科技与雷诺旗下的Horse科技联合成立。要知道,这两个名字背后的公司分别在中国和欧洲汽车市场举足轻重,吉利旗下品牌如极氪、领克,早已被国内消费者所熟知;雷诺则在欧洲市场深耕多年,用户口碑稳如磐石。人人都觉得,这么强势的团队“躺赢”几乎是分分钟的事,但问题在于,浩思动力究竟凭什么能立足于百强榜单?是名气,还是技术?
答案慢慢浮出水面。浩思动力并不是单凭大牌光环刷屏,而是有着肉眼可见的硬核技术。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公司研发了覆盖高效内燃机、混动系统、变速箱等关键领域的产品,更是顶住国际汽车市场复杂环境的考验。从极氪9X到领克900,多个热销车型都搭载浩思动力的系统,收获大量好评。有用户在论坛热议:“领克900的变速箱换挡一点都不突兀,开着可太爽了。”“极氪9X用的发动机是不是更环保?油耗真的低!”这样的讨论不止出现在中国,连欧美和东南亚市场也纷纷传来好消息,证明他们技术不仅扎实,还兼顾了全球用户不同场景的需求。
技术研发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就能解决的问题,还得依托一个强大的供应链。浩思动力目前有5大研发中心,17家生产基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让公司能够迅速起步,跻身国际一流,撬开市场的大门。面对这样一家由两个大佬扶持的初创企业,也有人提出质疑:“他们真的自主研发技术了吗?还是技术都是捡来的?”
说到浩思动力,不得不提全球汽车产业目前的两大趋势:电动化与智能化。这似乎给了浩思动力看似顺水推舟的资本。这两年“低碳环保”的呼声可谓空前高涨,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而浩思动力在这一赛道上简直“生而无敌”。像今年推出的Horse B15混动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全球量产最高的47.26%;它们还设计了DHT290超混变速箱,扭矩高达400N·m,效率居然能达到92.3%!这样的参数,放眼国际汽车市场都是独一档。有专业博主做了一期拆解视频,最后激动地评论:“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骄傲!”但冷静下来这些离不开雷诺和吉利的技术支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一些人也对浩思动力的国际化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国际友商对中国汽车品牌向来有戒心。从政治角度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从芯片到电动车,几乎方方面面都有摩擦。尽管浩思动力确实已经和若干欧美、东南亚的主机厂建立了合作,但未来能否稳住市场,还得打一个问号。有分析人士指出:“欧盟正在推动电动车更高的环境标准,浩思动力能否在这一背景下占据主导地位,还是未知数。”
就在你以为浩思动力的科技突破已经是其最大的王牌时,一个维度上的秘密逐渐揭开。他们不仅仅是行业的追随者,而是在某些方面已经悄然领先全球技术。“冰刃”氮化镓功率模块,这是浩思动力拿出的原创技术之一,不仅散热效率提升了20%,体积更是直接缩小了50%。行业专家评价,氮化镓技术的应用,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硬件升级。它可能会彻底改变汽车动力系统的未来趋势,甚至让低碳燃料真正成为普及式商业模式,而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
铁损降低50%的非晶电机技术也不得不提。这个创新直接突破了目前电机应用的技术天花板。更厉害的是,浩思动力的智能控制软件还支持全域OTA升级,确保从燃油车到电动车的全功能模块都能得到优化,这才是真正的技术普适化。燃油车和电动车之间的界限或许会被彻底打破,未来的车或将实现“无感切换”,带来更高效的出行体验。
试想一下,也许未来你加的油不再是汽油,而是醇、氢等低碳燃料。这些改变让人兴奋,甚至有人调侃:“不知道以后加油站卖氢气时,会不会附赠咖啡,像充电站一样让你享受发呆时光?”从浩思动力的技术布局来这种愿景也许并非天方夜谭。可正当人们兴致勃勃谈论未来的时候,全球汽车市场里也不乏质疑的声音,认为技术虽然先进,但规格尚不得道,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才是试金石。
就在浩思动力让人对未来无限期望的压力背后的隐藏危机也开始浮现。虽然它在技术研发领域已经拥有了领先地位,但高度的技术依赖也让它未来可能陷入尴尬:技术升级固然重要,但能否成为商业化的普适技术才是关键。现在国际市场上的氢能源和氮化镓等新技术,并没有完全撼动传统动力模式。更大的问题是,主机厂的具体需求多元复杂,能够胜任不同场景和高性价比的方案才是真正致胜关键。而从目前来浩思动力似乎还没有拿出超越传统技术的真正“核武器”。
另国际贸易博弈对企业的全球化扩张也会是个变量。欧美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科技与经济利益的综合考量,对中国技术的态度并不友好。几年前,某些国家甚至对中国光伏组件设置了贸易壁垒,汽车领域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大目标?再加上芯片领域的制裁,浩思动力能否稳住局势,如何应对外部可能的难题,仍是未知数。
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技术领域突然杀入了几个“异军突起”。国内一些造车新势力也在推进自研发动机与变速箱,新能源汽车领域也迎来了更多玩家加入。这样的局面对浩思动力来说,无疑是一场新的战争。合作伙伴会不会被更有诱惑力的竞争者分流?消费者会不会被外界更强力品牌吸引?一个接一个的新障碍似乎在向浩思动力招手。
浩思动力的金辑奖荣誉确实是对其技术成就的肯定,但是我们也要问一个问题:这项技术究竟有多“硬核”?固然有亮眼的技术成果,也通过市场验证的初步成功,但在强手如云的国际汽车市场,浩思动力是否能够长时间保持住这股势头?是不是可能还没有完美跳脱吉利和雷诺的势力范围,总归还是要靠两大“巨人”来支撑?技术是功臣,但商业策略能否独立存在,将决定它是昙花一现,还是乘风破浪,真正立足金字塔顶端。
浩思动力会不会成为中国汽车技术的突破口还是另一个依赖“巨头”扶持的泡沫?与巨头合作是成长助力还是品牌独立的枷锁?你怎么看浩思动力在未来能否独立支撑全球化布局?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畅谈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