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欧洲汽车市场,大众的名字几乎是无法绕开的存在。哪怕你在德国乡间小道上随意一站,看到的最多的也是各种各样的大众车型。可以说,这个品牌在欧洲人心中,就像是早餐桌上的面包,熟悉得让人有点理所当然。但是最近几年,这张老牌王者的“画像”似乎也多了几笔不安分的色彩。中国车企来势汹汹,特别是比亚迪不仅在价格上让人咂舌,连技术都卷到了欧洲人面前,让老传统巨头们感到了真正的压力。
有意思的是,今年慕尼黑车展上,比亚迪在现场大张旗鼓地演示了五分钟快充470公里的看家本事。这让我联想到,早些年咱们买手机还纠结电池不耐用,现在直接能做到“买车,说走就走”,速度快得像泡面出锅。欧洲车迷们都长了心眼,纷纷围观这个“东方神车”,谁想当充电站的常客呢?现在,在欧洲,每10辆新车里就有2辆是电动车,这个比例正嗖嗖往上涨。按照英国咨询公司数据显示,到2025年左右,电动车的市场份额极可能超过全部油车,这发展速度,说出来或许连10岁的孩子都觉得不可思议。
大众在欧洲电动车市场还是扛把子目前每3台卖出去的新电动车中,就有1台挂着大众的标志。但麻烦也随之而来。老平台起家的产品如今在电池技术、智能化上,比起那些“新势力”已经明显有点慢了半拍。你说大众能不知道?它家财务负责人都坦言,目前很多电动车业务还赚不到油车的钱,想完全赶上油车的利润,得再坚持挺长一段时间。这现实摆在面前,又心疼又无奈。
可问题也没让大众一蹶不振,办法总比问题多。大众选择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战术。第一步,拿早先的电动车平台做升级,用上更便宜但靠谱的电池,顺道强化软件,不让新势力独美。这一招效果还真不能小慕尼黑车展上推出来的几款入门级车,售价打到2.5万欧元以内,瞄准的正是大众家庭。第二步,老伙计还找了美国企业联手,争取用更低的成本,把新车型价格再拉低到16万人民币以内。这点折腾劲儿,别说对手,就是股东也得高看一眼。
本来想着通过降本提效来一场价格大战,怎么也能挡一阵子。中国品牌的节奏已经不是压低价格那么简单了,人家在技术和服务上也在“步步紧逼”。更魔幻的是,中欧之间的政策也来“搅局”。欧盟开始对中国电动车设关税,最夸张要交45.3%的税,好像在明里“护航”自家品牌,结果中国品牌又立马秀出了插电混动的大招儿这车既能加油又能充电,躲过高额关税。据德国联邦汽车管理局的数据,仅去年一年,中国插电混动车型在欧洲销量翻了3倍,还真成了一记漂亮的“游击战”。
中国车企根本没打算就此收手,反而愈战愈勇。直接在欧洲“安营扎寨”。你看比亚迪,德国和匈牙利的工厂已经落地了,西班牙厂房也在盖,计划开2000家门店。小鹏则是和本地工厂合作,主打本地化生产,像G6、G9在欧洲卖得风生水起,买过的人很多都化身自来水,八成以上愿意推荐亲朋好友。这群众口碑,比有些老牌豪华车都还体面。更有德国汽车俱乐部调研,六成德国消费者愿考虑买中国车,主要因为设计够时尚,配置智能而且价格美丽。
但比拼的不只是车企,市场的牌桌上还多了政策和基础设施这两个“搅局者”。欧盟加关税,一刀切地逼中国车企在欧洲建厂,这既是挑战也是顺水推舟。真正让人操心的,其实是充电这道坎权威机构发的数据,眼下欧洲一共88.2万个充电站,但想让电动车完全替代油车,最起码得翻三四倍,甚至有研究说要880万个才能满足需求。这缺口,简直让人头皮发麻。哪怕充电桩近两年涨了三成,可眼前还有电网没法接,用别人的桩还互不兼容等糟心问题。普通欧洲人买车前都会算一笔账你买来电动车,可往哪儿去充电呀?这时候,谁能搞定基础设施,谁就是赢家。
大众老牌子的优势正在于“你能想到的服务点,他都能覆盖”,再加上售后成熟,给人感觉格外踏实。而中国品牌用快充和智能化打动年轻消费者,显示出敢想敢做的新派劲头。但最后选择站在哪一边,各有说法。有人嫌中国车维修网点少,充电难,干脆选择奔驰保守派;有人喜欢尝鲜,觉得新技术新体验才是王道,就一头扎进比亚迪、小鹏的世界。
归根结底,欧洲汽车市场现在真像一场棋局,每一步都暗藏杀机。老牌巨头和新晋力量之间,比的是谁更懂消费者,比的是谁能更快顺应时代节奏。市场变了,谁调整得快,谁才是真正的赢家。眼下的大众,正努力守住自家江山,可中国品牌一步步渗透,也让这片传统疆场多了不少悬念。这样的竞争,不只关乎几个品牌的排位,其实也在推动整个行业加速进化。未来谁会笑到最后?或许真像德国那些稳重的老乡一样,得多看几年再做定论,但肯定不会让人感到无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