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九月新势力销量,只能说两极分化情况比想象的更严重,行业洗牌加速催生优胜劣汰的新时代

看完九月新势力销量,只能说两极分化情况比想象的更严重,行业洗牌加速催生优胜劣汰的新时代

众所周知,金九银十是传统意义上的销售旺季,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尤为如此。拿不少新势力车企前段时间公布的9月份销量数据来看,诸如零跑、问界、小鹏、小米、蔚来、极狐、岚图、智己等多个品牌,均取得了历史最佳交付销量。正如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前段时间对汽车情报新媒体所说的那样,不用担心车企今年上半年的销量没有达标,因为金九银十的威力是比较大的,不少新势力品牌有望在金九银十取得不俗销量,以追赶年度销量目标。当下的车市整体形势,真的像各个新势力车企齐创新高那样一片向好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抛开现象看本质,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背后的不少暗流涌动,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不少专家学者说到的两极分化现象。说白了就是现在的新势力从月交付量来看,分为了四个段位。第一段位的是月交付量破5万辆的,属于绝对的第一梯队;第二段位的是月交付量3-5万辆的,这部分属于我们常说的主流新势力,未来在车市厮杀的主力军就是它们了;第三段位的是1-2万辆的选手,它们还在生存线上挣扎,但不排除后续有机会追赶上来;而第四段位的是1万辆以下的选手,说句直白话,在内卷这么激烈的市场,它们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

看完九月新势力销量,只能说两极分化情况比想象的更严重,行业洗牌加速催生优胜劣汰的新时代-有驾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划分似乎有点粗糙?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估算了一下,整体数据可能会有个±10%的误差,样本少,毕竟每月变化很快。也是给自己一种有条理的错觉——毕竟在这个行业,数字就是王嘛。

接下来,咱们不妨细说说这些不同段位的代表性车企。分层格局下的众生相,其实挺有意思。

先看第一梯队——零跑汽车。去年-今年,零跑基本就是个黑马级别,去年底还靠营销和新品推出来个百天冲百车。今年,先练出实力再说吧。今年九月,零跑单月交付达到了66,657辆,比去年同期几乎翻倍(差不多97%),这是我见过的月销量最高的之一。你知道就好,至少意味着零跑的市场认可度在提升。

零跑的车型选择也挺科幻的——C10、C11、B10、B01这几款都挺有料的,特别是零跑的Global Strategy车型Lafa5在慕尼黑亮相,听起来是不是很有国际范?这不,B10现在也在海外市场打拼,标志着零跑的国际化蓄势待发。

有个朋友告诉我:零跑的供应链压力特别大,尤其是在芯片方面,供应紧张让产能有点受阻。我其实也有点同感,毕竟供应链像生活中的厨房原料,缺一不可。越是热销,越要保证供应链的原料充足,不然饭就吃不下。

看完九月新势力销量,只能说两极分化情况比想象的更严重,行业洗牌加速催生优胜劣汰的新时代-有驾

说完第一梯队,接下来是双双突破4万辆的小鹏和小米。小鹏交付了41,581辆,同比涨了95%,环比增长10%以上。这还算不错,毕竟去年理解转型伤筋动骨,今年小鹏终于稳住了,现在第十万辆也算是个门槛。尤其是MONA M03系列——那售价比特斯拉还亲民,连续几个月稳定供货,说明它们在新车型和市场渗透上继续努力。

我还发现,小鹏的欧洲布局也很有意思。奥地利那家麦格纳工厂,正式启动本地生产流程,这是正经的走出去。我想象中的场景就是,小鹏G6、G9在欧洲街头跑起来,和当地老牌品牌比拼,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着跑在前面给国内市场打个样?总感觉这事儿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实操。

而小米就不同了,作为后起之秀,九月交付超40,000辆,增幅达195%,简直像坐火箭一样飙上去了。产品策略明确,渠道布局也快,线上线下配合得不错。其实我一直好奇,小米这波队伍是不是有点走钢丝?质量控制和口碑这个事儿,正像弹弓一样,拉得越长,反弹越猛烈。网络上不少人开始吐槽:屏幕突然死机,静态噪声突然变大……我曾经问朋友:你觉得这个质量问题,是不是‘临时突发’?还是背后‘系统性’的?他笑了,说: 坦率说,没细想过,不过这事,确实得注意点儿,总不能让‘微信玩笑’变成‘用户退货’的理由。

那我想问——你们觉得小米会不会因此丢掉一批忠实用户?我估摸着,不至于,一线技术和供应链还得磨合,还在试炼期嘛。不然,只是一开始的火箭燃料用长了,可不就卡壳?

再说说月交付在3万多的蔚来、理想。这些品牌其实也不算什么新兵了,但表现还是有看头。蔚来成长有限,但性能和服务都还算靠谱。9月,交付34,749辆,同比增长64%,算是缓过气了。它们最近把低价产品做量产,像乐道品牌靠低价上阵,但你总觉得,这差价能撑多久?就是说,价格战既刺激了销量,也埋下隐患——利润怎么保证?

看完九月新势力销量,只能说两极分化情况比想象的更严重,行业洗牌加速催生优胜劣汰的新时代-有驾

理想就更有趣了,交付33,951辆,比去年多了点,但同比还是下降37%。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理想的最大杀手锏就是新车的上市——比如i6、i8,还有售后体系的调整。用户体验这个事,就像炒菜一样,火候不到,味道差不多不行。

其实我一直在想:这些企业能不能总结点常胜秘籍?像极狐、岚图、智己,都在赶路。极狐靠新车型极狐TI今年交付实打实的增长53%,到16,074辆,这说明,它们在跑得快;岚图的追光L系列预售热,有点像占领高地的感觉。智己更不用说,9月突破万辆,环比涨了69%,L车型到底靠什么赢得市场?我觉得,这可能和其颜值战役和市场定位有关,但细节不多说。

这让我陷入一丝困惑:为什么有的品牌能突围?为什么有的在原地打转?难不成,有时候套路和真材实料差不了多少,但关键在于能不能持续。而且你会发现,技术创新并不一定成为唯一胜负手。

我们再说点暗流。我猜测,新势力的高速成长,很多还靠融资维持,就像追赶潮水的渔民,你追我赶,但水深还不了解。头部品牌集团的优势不用多说,它们的供应链、研发、营销都建立了护城河。再看那些中低端企业,压力都快让人喘不过气。例如,理想的同比创伤,也有点像跋山涉水般的成长痛。

看完九月新势力销量,只能说两极分化情况比想象的更严重,行业洗牌加速催生优胜劣汰的新时代-有驾

也有人说,这个行业的头部稳定也意味着倒数的品牌被市场淘汰得更快。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行业不再是那种赌命式的野蛮生长,更多像一场深潜,只有沉得住气和会算计的最后能浮出来。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特别奇怪,像问我你觉得今年的行业格局会不会变?其实我没太多根底,猜测大概是:变化会更快,但最终赢家是谁,也许还得看谁能坚持剃刀多次折磨而不折腰。

而且,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市场的价格战可能还会更激烈。你会不会看到某些品牌,推出千元补贴,甚至用买一赠一的戏码,把那些死守阵地的车企挤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不就是减价的边缘吗?

行业的两极分化也许会让星星之火变燎原。长期来看,只有那些真正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一些。

看完九月新势力销量,只能说两极分化情况比想象的更严重,行业洗牌加速催生优胜劣汰的新时代-有驾

难怪,有人说:行业从‘野蛮’走向‘精细’,每积攒一分硬核,都可能成为未来的‘命运’。我敢打赌,这场竞争,绝不只有销量和价格,还藏着耐心与底蕴的比拼。

想请问你——你会选择相信哪个段位的车企未来能占半壁江山?还是说,别被表面繁荣迷惑,这场洗牌才刚开始?毕竟,所有的大浪,都得有底水澄清,才不会被激流冲走。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