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7次折戟!揭秘“不差钱”奇瑞为何死磕IPO

"从芜湖草房到港交所敲钟需要几步?"这个看似玩笑的问题,

21年7次折戟!揭秘“不差钱”奇瑞为何死磕IPO-有驾

用了28年才给出答案。9月25日,这家中国汽车界的"IPO钉子户"终于圆梦港股,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场资本马拉松背后藏着7次失败的苦涩。

一部中国车企的IPO血泪史

翻开奇瑞的资本征程,2004年首次冲击A股失利就像一个不祥的预兆。此后整整21年间,从A股到港股,从借壳到分拆,奇瑞尝试了所有可能的上市路径:2007年计划借壳江淮汽车失败,2009年启动IPO却遇政策收紧,2016年筹划整体上市再度搁浅...

21年7次折戟!揭秘“不差钱”奇瑞为何死磕IPO-有驾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在2020年,奇瑞混改引入青岛五道口等投资者,却因对赌协议纠纷再陷困局。汽车分析师李伟透露:"每次失败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资本化的艰难。"

不差钱为何死磕资本市场?

年赚百亿的奇瑞真缺钱吗?2024年143亿净利润的数据似乎给出否定答案。但翻开财报细节可见端倪: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超300亿元,海外建厂投入超200亿元。"当行业进入电动化决赛圈,百亿级资金只是入场券。"尹同跃的这句话道破玄机。

21年7次折戟!揭秘“不差钱”奇瑞为何死磕IPO-有驾

更关键的是,奇瑞的"多品牌+全球化"战略就像两台烧钱的发动机。星途要冲高端,iCAR要打智能牌,智界要硬刚特斯拉,每个子品牌背后都是天文数字的投入。而海外市场的攻城略地,更需要资本市场的信用背书。

迟到21年的上市值不值?

相比早早上市的吉利、长城,奇瑞的资本动作慢了不止一拍。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今登陆港股,恰逢中国车企价值重估的历史机遇。上市首日1841亿港元市值,已超越部分先行者。

这次IPO募集的91亿港元,将重点投向新能源与智能化。正如基石投资者高瓴资本所言:"在汽车产业百年大变局中,奇瑞的全球化布局和技术积淀正在产生化学反应。"

21年7次折戟!揭秘“不差钱”奇瑞为何死磕IPO-有驾

从长江荒滩到香港中环,奇瑞用28年完成了从"草根"到"国际玩家"的蜕变。这场跨越世纪的上市长征告诉我们:企业的命运从不取决于早晚,而在于是否踩准了时代的节拍。当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浪潮袭来,坚持长期主义的奇瑞或许正迎来最好的时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