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件事闹得沸沸扬扬,说的是小鹏汽车的一位车主,碰上了一件挺堵心的事。
这事儿不大,也就关系到500块钱的东西,但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在一些大品牌在服务和管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也让咱们这些普通消费者心里犯嘀咕:我们花几十万买辆车,到底买的是什么?
是那堆钢铁和零件,还是一个让人放心的承诺和体验?
事情得从一位深圳的张女士说起。
在2023年6月份,张女士经过一番挑选,决定在小鹏汽车位于深圳龙华观澜的一家4S店,购买一辆P7i车型。
买车是件大喜事,当时店里的销售人员也非常热情,为了促成这笔交易,他告诉张女士,现在店里有个“老带新”的优惠活动,可以额外赠送她5000个积分。
这积分在小鹏的官方商城里是实打实的硬通货,能兑换各种汽车用品或者生活好物,算下来也值个500块钱。
对于新车主来说,这无疑是个不错的添头。
关键的地方来了。
这位销售人员接着说,这个活动申请起来流程有点麻烦,为了让张女士省心,他可以帮忙操作。
具体怎么办呢?
就是先把这5000积分暂时存放在他自己的个人账户里。
他拍着胸脯向张女士保证,这积分绝对是属于她的,以后任何时候想用了,只要在微信上跟他说一声,看中了什么商品,他这边立刻下单,东西会直接邮寄到张女士家里。
张女士当时一听,觉得人家销售员想得还挺周到,又是小鹏汽车这么大的品牌,在正儿八经的4S店里,总不至于为了这点小东西骗人吧。
出于这份对品牌的信任,她就没多想,口头答应了这个方案。
从那一刻起,一个隐患就被埋下了。
这所谓的5000积分,自始至终就没有进入过张女士自己的账户,它只是一个口头上的承诺,一份完全建立在对销售人员个人信任基础上的“君子协定”。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今年8月初,张女士想起来还有这么一笔“私房积分”没用,就想着兑换点东西装饰一下自己的爱车。
于是,她打开微信,找到了当初那位销售。
可没想到,对方的回复让她一下子愣住了,销售告诉她,那笔积分已经被用完了。
张女士感到非常奇怪,自己一次都没用过,怎么就凭空消失了呢?
她心里憋着一股火,想再详细问问情况,可更让她气愤的一幕发生了——她发现对方竟然直接把她的微信给拉黑了。
这下好了,人也联系不上了,唯一的沟通渠道被单方面切断,当初那个热情周到的销售员,就这么“消失”了。
遇到这种事,换了谁都得着急上火。
张女士在联系不上销售之后,选择了向小杜汽车的官方总部进行投诉。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她还提交了自己保留的一部分和那位销售的聊天记录作为证据。
她本以为,品牌方会出面调查,给自己一个公道。
然而,小鹏总部的处理结果却给她浇了一盆冷水。
官方给出的回复是,她的投诉因为“无实质性举证”而被驳回。
也就是说,官方认为她提供的聊天记录,并不足以构成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她的说法。
这件事被曝光到网上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有媒体记者也想就此事向小鹏汽车进行核实,结果也碰了一鼻子灰。
小鹏的客服人员先是以“涉及用户隐私”为由,拒绝在电话里进行沟通,要求记者通过电子邮件来反馈问题。
可当记者索要接收邮件的具体地址时,对方却又始终不肯提供。
这种来回“踢皮球”、不正面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让很多网友觉得小鹏汽车的态度显得既傲慢又敷衍,像是在刻意回避责任。
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也开始分析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有行业内的人士指出,严格来说,这件事可能并非是销售“私自使用了车主的积分”,因为积分自始至终就没在车主的账户里。
更可能的情况是,这是一种在汽车销售行业里存在的灰色操作。
所谓的“老带新”活动,本意是鼓励老车主推荐朋友来买车,然后给老车主一笔积分作为奖励。
但有些销售为了完成自己的业绩,可能会动起歪脑筋。
他可以找一个自己的亲戚朋友作为“老车主”的身份,来完成这个推荐流程,这样公司奖励的积分,就会进入他自己能够控制的账户里。
然后,他再把这笔实际上是公司营销成本的积分,当作是自己给客户的“私人福利”,口头承诺送给像张女士这样的新客户,以此来吸引客户尽快下单。
这么做的好处是,销售员不花一分钱,就给客户营造了一种“占了便宜”的感觉,大大提高了成交率。
但坏处也显而易见,这份“福利”的兑现,完全取决于这位销售员的个人品德。
如果他是个守信用的人,客户也许真能拿到好处;可万一他中途离职了,或者干脆就是个言而无信的人,那么这个口头的承诺就随时可能变成一张空头支票。
张女士遇到的,很可能就是后一种情况。
那么,这件事的责任就全在那个不诚信的销售员身上吗?
小鹏汽车作为一家大公司,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显然不是。
首先,一个员工能够在公司的官方销售场所,利用公司的营销政策为自己谋取私利并欺骗消费者,这本身就说明了公司在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
为什么会有这样容易被钻的空子?
对于销售人员的行为规范和营销活动的流程监管,是不是做得不够到位?
一个健康的企业,不应该把防止欺诈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员工的道德自觉上,而应该用严密的制度来堵住这些可能产生问题的漏洞。
其次,也是更关键的,是小鹏汽车在事后的处理方式。
当消费者权益已经受到侵害,前来求助时,得到的却是冰冷的“证据不足”和客服的“打太极”。
这种处理方式,伤害的不仅仅是张女士一个人,更是所有潜在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信任感。
要知道,像小鹏这样的国产新能源品牌,近些年发展非常迅速,技术和产品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赢得了不少市场和口碑。
根据公开的数据,小鹏汽车的交付量一度节节攀升,其智能驾驶技术更是行业里的佼佼者。
这些成绩都是靠巨大的投入和努力换来的。
但是,一个品牌的形象,就像一个木桶,它的容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比如技术),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比如服务和诚信)。
一次糟糕的售后体验,一次失败的危机公关,都可能让之前所有的努力大打折扣。
说到底,这件事给所有正在努力向上的中国品牌都提了一个醒。
造车不是一锤子买卖,把车卖出去只是第一步。
如何服务好客户,如何建立和维护品牌信誉,如何在一个小小的消费纠纷中体现出大企业的担当和温度,这些“软实力”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支持国产品牌,是希望它们能越来越好,不仅在技术上领先,更能在服务和诚信上成为表率,让我们买得放心,用得舒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