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哥几个,今儿聊个“国际大戏”。
这戏码,比电视剧还上头,叫《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主角,就是咱们的国产车和俄罗斯老铁。
前两年,那叫一个蜜里调油啊。
西方那帮车企,脚底抹油从俄罗斯溜了,留下一大片空白市场。
咱们的国产车,什么奇瑞、吉利、长城,好家伙,跟发现新大陆似的,一脚油门就冲了进去。
数据都摆在那儿,2023年中俄贸易额干到2400亿美元,中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直接飙到60%以上。
莫斯科街头,乍一看还以为到了北京车展。
那会儿的气氛,怎么说呢,就差拜把子了。
咱们帮着解决了“无车可开”的燃眉之急,他们也让咱的荷包鼓了不少。
双赢,绝对的双赢。
可这“蜜月期”还没过热乎呢,人家突然就给你来了一记“回首掏”。
一纸公文下来,汽车报废税,暴涨70%。
你是不是觉得很突然?
一点也不。
这玩意儿,压根就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人家早就藏在袖子里的“小李飞刀”。
这笔叫“回收费”的玩意儿,2012年就有了,美其名曰“为了环保”。
但你细品,环保的钱收到最后,怎么就只刮进口车的油水,自家孩子交的钱,回头就用“补贴”的名义塞回去了?
这不就是明晃晃地告诉你:“我的地盘,我说了算”。
这把刀,以前没亮出来,是因为咱们的角色还是个“市场补充者”。
现在不一样了,咱成主角了,开始抢饭碗了,那这刀,可就得见见红了。
真正的导火索,是2024年上半年那几场关起门来的谈判。
那场景,我都能脑补出来。
俄方代表估计是泡着红茶,慢悠悠地说:“亲爱的中国朋友,你们的车很好,但光卖车不行啊。来我们这儿建厂吧,顺便把那个发动机技术、电池管理系统,也拿出来给大伙儿学习学习?”
这话听着客气,翻译过来就是:“把你的看家本领交出来,不然……”
咱这边的代表也不是傻白甜,能把车卖到这份上,什么场面没见过?
核心技术是啥?
那是咱的命根子,是以后在全球市场上跟BBA(奔驰宝马奥迪)掰手腕的资本。
给你了,我玩啥?
所以回答也很直接:厂子可以谈,技术,没得聊。
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谈判桌上没拿到想要的东西,那就直接掀桌子。
你看这时间点,上半年谈崩,下半年就加税,这哪是巧合,这简直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逼宫”。
这一手,够狠。
一辆车的成本凭空多出好几万,经销商直接傻眼,订单雪崩。
最惨的还是俄罗斯老百姓,面对高昂的车价和21%的变态车贷利率,只能望车兴叹。
想买中国车?
先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吧。
俄罗斯这记“七伤拳”,看似把咱们打得够呛,结果把自己也震得不轻。
市场凉了,车卖不动了,原先指望靠这笔税收回血的计划,也成了笑话。
这操作,真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二。
当然,咱也不是吃素的。
你加关税是吧?
行,我把车拆成零件运过去,在你家门口找个厂子组装起来,这总行了吧?
奇瑞就是这么干的,盘活了几个西方车企留下的烂摊子,愣是绕开了这道坎。
这事儿,把国际关系那点“温情脉脉”的遮羞布,扯得一干二净。
说白了,哪有什么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当你弱小的时候,大家可以你好我好;当你强大到可以影响格局的时候,那对不起,所有人都得为你打起十二分精神。
俄罗斯的焦虑,其实也能理解。
家大业大,但在核心工业上一直没缓过劲儿来,眼看着咱们在新能源赛道上都要超车了,心里能不急吗?
想走捷捷径,可以,但想“空手套白狼”,那未免想得太美了。
所以啊,这出戏还在演着。
这记70%的重税,更像是一个信号,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未来的路,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平坦了。
但话说回来,哪条通往强大的路,又是平坦的呢?
真正的强者,从不畏惧任何挑战,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