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的夜色很像车库里那种昏黄的顶灯,灯泡下聚着汽车评论员,比往年少了些心跳,也少了点八卦。车卖爆了,产能吃紧,小米汽车的现场仿佛是一场生日聚会后收拾残局:“今天谁还期待什么新玩意?还不是照例看看雷总的PPT。”但别太早收拾桌布,有人在角落里悄悄点了一把火——超豪华定制服务。
从证据说起。我看了一遍那发布会,没见有多少激昂的语调,也没闻到营销的烟硝。只有雷军轻描淡写地把“个性化定制”拿出来晾晒。这不是什么劳斯莱斯级别的新车,还是SU7、YU7那几款,流水线上产能都快飙到“满负荷”。但雷式操作不是制造新车,是“让现有的东西更贵地卖出去”。
其实在制造业,产能吃饱通常意味着老板开始琢磨怎么挤牙膏,再榨点利润。此时多数厂家会选择加配加价,或者装作“限量”。小米这一招不算新,但玩得细腻。没有新车?没关系,先上五种车漆,四种内饰,四种锻造轮毂,再配拉花、定制车标。仔细拆开看,大部分选配项都不影响产线节奏,却能让用户多花几万块。
定制服务怎么收钱?价格标签看似随和,细细盘算下来,“选配满十万,八万定金”,选装SU7 Ultra等于多买个精装房的卫生间。雷军语气里有些任性,说是同事都反对——亏钱、吃力不讨好。但他说“美很重要”,这也算这行里最贵的形容词之一。定金随时退,锁单说再见,这套流程甚至比买大牌皮具还亲民,只是你的车要等到2025年秋天才能交付。
那么一年可以多卖多少?官方给的顶格数字是“4800万”。算起来不过是每月40台、每台拉高10万,摸摸钱包,好像还对得起产能吃饱的压力。但细想一下,工厂多造4800万元的情绪价值,广告效益谁来计价?其实在制造业决策层最喜欢这种“多一块钱净利润多一份业绩”的生意,而定制,正好让一条本已肥得流油的供应链更香。
我很喜欢这种雷军式的“分歧营销”。市场部嗅到了风险,但老板信仰“美”,用经理人哲学为艺术消费开路。——倒不是小米长期能靠这招年赚亿万,更多是雷总的风格使然。其实“亏钱也要做”,在中国汽车圈子里是很少见的,这通常是头部品牌才有的豪横。真亏还是假亏,大家心知肚明。单看4800万的新增销售额,只是小米年交付目标的零头。但不管亏不亏,品牌口碑和市场形象是另一本账,这笔账本来就要拉长计算周期。
现场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个定制台布后坐的工匠,其实是半拉活动策展人。挥锤动刀、皮艺烫金,看起来和劳斯莱斯无异。只是买定制的小米,你得等上一年。这也说明,这场营销是“慢火炖肉”,不是“即时消费”。美学体验和市场效率在这里拉扯,谁胜谁负,还要看用户的耐心长短。
说到产能,数据很扎眼。YU7两个月交付4万辆,在国产新势力里属于大满贯。但细算,工厂再厉害也要拼人力、设备调度。一期15万,后来拉到36.5万辆的年产能,二期还在养,逼着供应链把产线扯到极限。工厂销售笑着说,交付周期能缩短,“最多提前两个月”。其实提前交付,在业内是卖方市场的最大福利,仿佛是“科勒马桶双十一能快递到家”的瞬间。
期间还赶上一轮OTA召回,主要是让辅助驾驶更听话。其实现在讲“座舱功能”,跟以前讲“机械质感”比,已经像是另一种染缸。你能在屏幕上养猫狗,能和语音助手秀恩爱,顺带一键成片、K歌,外加赛车体验。小米YU7在浙赛刷出第四名,照雷军说法,“百万元以内最快的SUV”,看起来营销还要延续到纽北——只不过纽北是另一个营销战场,出了成绩意味着能再多卖几千台。
这些数字和故事里,有一种冷峻的商业自律。新车不出,就靠老车新玩法年增4800万,其实反映了一点现实:定制和OTA成了国产车企的双刃剑。对生产线来说,这意味着流程管理和用户体验的双重压力。对营销部门,意味着“故事要常有,钱包要常满”。而用户,这样的美学和社交体验,究竟能支撑多久的溢价和等待?体验到底胜过效率,还是效率最后会吞掉体验?
有时候我会自嘲,汽车圈的职业病之一,就是喜欢用数字套情绪,拿美学包装产能,用体验粉饰交付周期。产品经理天天琢磨如何榨干每个工艺细节,用户却只想快点提到车。“定制服务”像是一种把假期延长的作业,等的时间越长,想象越多。只是,等到交付时,还能剩多少当初的期许?美,被量产后,还剩下多少独一无二的痕迹?
也许这就是国产车企的转型现实。套路不少,但真想让消费者等一年只为一款自己挑色的车,还要一点行业里稀缺的耐心和诚意。“新车没有,老车要你等”,是生产逻辑的无奈,也是市场信心的试金石。
到底是我们在追求个性,还是个性被流水线妥协成了营销的新瓶装老酒?如果你是一名消费者,会愿意为一款定制车多等一年,多花十万吗?你所期待的“独特美学”,是证明你自己,还是证明品牌?这个问题,我也还在现场找答案。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