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3,先把这个数砸在桌上。
电耗榜第一,享界S9在“2025 新能源极限续航大对决”把对手甩在后视镜里。
续航达成率、极限里程都排到第二,像个能跑能省的全能后卫。
零百3.9秒却在高速场景里节食成功,这个反差够味,像短跑运动员突然去把马拉松破了三小时。
那天我在人间真实的服务区。
车停下,充电枪咔哒一下,屏幕写着“5分钟+200km”。
咖啡冒着热气,我的舌头被烫到,里程数字跳得更欢。
成年人的世界没圣诞老人,倒有800V高压快充当“时间管家”,五分钟一刀,把焦虑切薄了。
把镜头往回拨到318川藏线。
高反、冷风、长下坡,三位一体的“体能消耗机”。
S9 Max在这套赛道跑出14.84kWh/100km,续航达成率84.389%;Ultra在雅江到巴塘那段,达成率飙到100.98%,像守门员把点球都摘了。
重庆到成都的冬测又给了一个冷面现实:实跑591km,表里还攒着22km,拼成613km,达成率85%。
技术间里再看战术板,字不多,关键的都在:100kWh的大电池包,做成业内极薄的800V高压结构;CLTC写着816km;综合电耗13.2kWh/100km。
薄有薄的道理,底部气流顺了,风在车身下方不打涡。
800V把电流拉低,线束不那么烫手,开关损耗也跟着消肿。
电控拿起碳化硅这把刀,HUAWEI DriveONE把开关损失压下去,效率峰值稳在巡航区,像教练盯着心率表不让队员超区。
电机交给智能油冷2.0,冲刺要劲就有劲,恢复也不拖泥带水。
单位重量电耗9.4kWh/t,放在旗舰纯电堆重量的组里,是种“体脂率”警钟:肌肉有,赘肉少。
很多人盯着CLTC那行字皱眉,质疑“水不水”。
我更在意交叉验证:极限电耗25.53kWh/100km拿到第一,单位重量能耗在组里第二,外加三处不同工况的实测达成率。
数据像球员四个维度的体测,短板躲不过,长板藏不住。
一次刷榜能成,次次都成,背后多半是训练体系。
补能生态是另一半战术。
纸面摊开来挺壮观:鸿蒙智行联合伙伴,覆盖340个城市,8万+充电站,50万+快充超充枪;高速干线平均50公里一个800V高压站,开三十分钟就能遇见下一把枪。
日常里难免遇到排队、占位、兼容性情绪拉满,S9把流程拉直:华为液冷超充打头,即插即充,无感支付,积分也能扣,不用在寒风里和扫码较劲。
回到赛道,速度和省电怎么和平相处。
3.9秒破百是爆发区,电机逆变器承压,像抢断后的一次快攻;长途巡航要落在效率甜点,热管理把电池、电驱的温度紧紧盯住,风阻滚阻是默默做脏活的防守。
能耗降下来,不靠玄学,靠策略执行,靠把“有氧区”待满。
有个细节,经常被忽略:这块100kWh电池包做得薄,不只是好看,底盘结构跟着紧致,气流向后走得更顺,整车噪声也能安静一丢丢。
你在烂路上压过去,底盘回弹干净,能量从悬挂里“咚”地一声快速消散,这种机械反馈比参数更诚实。
试驾时别只是摸屏,去找个路肩压压,答案会躲在那一下的震动里。
也有人对“极限电耗”嗤之以鼻,说离日常远。
我更愿意把它当赛季中的“高原客场”,专治纸面豪强。
能在不顺气候里跑出整齐的配速,说明训练量够,战术执行硬。
一天两次充电都能抗住焦虑,才叫抗压。
S9这次是把“抗压”写在电控和热管理里。
充电生态的体验,常常搁在细节里翻车。
比如你到站,隔壁两把枪被占,第三把又被慢充车型霸住。
S9那套即插即充和对签约第三方的适配,解决不了全宇宙的龟速,也能省下几分钟风口里抖手指的时间。
体验是由碎片组成的,把碎片打磨顺,就能出“好感曲线”。
说回“人”这件事。
网友有时像放大镜,专盯别人家的芝麻,自家西瓜又看不见。
有人只认0-100,觉得慢半秒就不香,有人只盯综合电耗,忽略了车上四个成年人加两只行李箱的现实。
跑一次重庆到成都的冬天夜路,回到家看电量还能剩两格,这种身体记忆比任何参数更有说服力。
增程版像是另一套阵地战。
续航写着1355km,华为途灵平台、雪鸮智能增程、ADS 3.3.2和车语系统把工具箱塞满。
城市里当纯电开,周末长途让油电接力,边开边充,路线选择更松。
两条路线不必吵架,像球队的双战术,谁上场看对手,看场地,也看你今天状态。
我更关心它的未来对抗。
800V是潮水方向,站点密度是决定体验的变量,城市群里易如反掌,西北的风沙地要耐心铺。
低温保持率65%已经是好学生,北方极寒周里别太迷信空调狂风,座椅加热+暖风一格,人暖了,电也省了,这些朴素方法常常更靠得住。
历史视角拉一眼。
新能源车的第一阶段是“堆料时代”,电池越大越安全感。
第二阶段进入“效率时代”,每度电要花到刀刃上。
极限电耗榜首、单位重量能耗的排名、充电网络的密度,全是这条路上的体征。
享界S9把这三点拉到同一张图上,说明工程和生态不是各唱各的调。
心理层面也能读到戏。
电车用户对“半路趴窝”的恐惧,像球员对最后两分钟罚球的手抖。
这车用五分钟补能200km这种“快手复盘”,抚平了很多人对远途的怵,开着开着,心理阈值就被悄悄往外推。
体验的变化,是从手心不再冒汗开始的。
写到这里,还欠一脚落地。
把家人叫上,走你最熟的路线,找一处高速服务区,掐表插枪,手机别玩,盯着表看五分钟里程涨多少。
回程把暖风调下一格,座椅加热开一格,再看那条能耗曲线是不是顺眼了。
参数在屏幕里,感受在手心里。
你更在意哪一个瞬间?
零百3.9秒的推背,还是充电枪“咔哒”那声安心。
留言把你的场景抛来:北方清晨零下十几度通勤,南方梅雨季的湿热堵车,或者一次说走就走的跨省夜跑。
我在评论区等你讲故事,顺带看你选择打快攻,还是慢下来磨阵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