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大学生,付同学,这个暑假原本打算把学车这件“大事”办了,免得以后找工作、生活再被挡眉头。但这事还没办成,她的钱包就先瘪了一圈,还搭进去一肚子委屈和怒气。
那天,她和家长选了家据说口碑不错的“路安铄辰”驾校。不远,自动挡的班型报价1800元,还一堆温情承诺:随到随学、一人一车、教练温和耐心,打骂学员要罚款……合同上写得明明白白,父母捏了捏合同也就放心刷了钱。
上科目一之前,付同学努力复习。8月14日考试,她考了九十多分,心里忐忑的学车大门眼看就要打开。家里人还想着,这年头遇上负责的驾校和好说话的教练,可真是“开门见喜”。
可还没见多少喜,日子便搅成了泡沫。
练车第一天,风和日丽,付同学带着家人的嘱托和新手的谨慎去练车。不料,教练是个脾气见风涨的主。车还没正开稳,批评就像连珠炮一样喷过来。什么“你这样也敢上路?”、“脑子呢?”,“练这么点还想过?”有些话说得比刹车来得突然。付同学一时间既害怕又委屈,整个人都蒙了。旁边有人,吼得更加带劲,气氛一度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练车变成了自尊心保卫战,甚至话里有些侮辱,还让她当场掉了眼泪。
陪练结束,她的学车热情瞬间跌到底,心理阴影爬上了心头。她跟家里表示,无论如何不想再回那个练车场。这场“新手上路”,最终成了“噩梦出师”。
家长气得脑门直跳。打了电话到驾校,想让事情有个公道的解决。凭啥女儿花的钱,买到的是一顿臭骂?直接提出要退还学费。
结果,驾校那头给出的说法又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他们说要退费,前提是:先得把已经过了的科目一成绩注销。否则,钱一分钱也不要想拿回去。不然,要么继续跟着学,要么两个条件选一个。
家里不乐意,理由也简单:约定好的是温柔教练、良好服务,结果扔个冷脸还把孩子骂哭了,算不算违约?凭什么学生承担损失?
双方你来我往蹲在了原地。想找驾校校长杨某理论,她始终以“在忙”为由避而不见,电话也没个正面回复。家长和孩子都快被这拖字诀气得三魂不见七魄。
无奈之下,家长只好把事情投诉到了成都市东部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寻求监管部门的协助。这事一闹,驾校倒是给了新方案,说要扣掉女教练900元工资,再只退一半学费,也就是900元。理由,估计是两边都有责任。但家长还是那句话——不全退没门,违约在前的是驾校,凭啥学生承担后果?
整件事陷进了拉锯战,结没结还在半空吊着,谁都没个准信。学生的钱还扣在驾校账上,心理阴影依然待开发票。几百块的学费,眼看就要变成维权投入的起点。
不得不说,这种学车受气的事儿丢人又窝火。原本以为交了钱买到服务,实际却体验了一把“破财招骂”,谁能买得值?像付同学这样的遭遇,在现如今的驾培市场上可不少见。一些驾校对外宣传“一对一”、“绝不打骂”,背后却是教练素质参差不齐,冷嘲热讽、随意呵斥早就成了家常便饭。
很多学员苦于证据不足、维权流程复杂,往往咬咬牙忍了过去。可忍一时气,谁又能说不会内伤三年?有的家长想息事宁人,有的则像付同学一家,不服气就偏要讨个说法。可即便如此,遇上那种踢皮球的驾校,维权也不会比考倒车入库容易。
其实对普通家庭来说,1800元虽说不算天价,放在全家账本上也要掂量下。更别说女儿辛苦备考,好不容易科目一过线,结果教练出口伤人,想退个钱还得注销成绩,简直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搁谁心里能痛快?
说到底,这事本就简单。一方付钱求学习,一方承诺提供服务。规规矩矩地办事,谁都好过。驾校要是卖的是“温柔”,那就别上岗一秒变“母夜叉”,教练要是真不会说话,就别一手方向盘一手刀子嘴。
现实里,类似情况又何止驾校。许多服务型行业开初对客户和颜悦色,为了签单什么话都能说好听。可签完合同,立马变脸。遇到这样“前倨后恭”的事,消费者不是没话语权,只是走流程累人。
大多数初学者被教练骂哭,不少人认栽了事。但像付同学这样,哪怕被各种条件为难,也要较真到底,其实给不少学员树了个样。她们不甘心1800元被白白扣下,也不想因为一时的妥协,让驾校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毕竟,作为学员,花钱买个好心情、好服务不过分吧。
当然,现在的驾培市场比过去规矩多了。监管部门出面,处罚教练、协调退费,都是进步,最起码不让“丧家之犬”一般的学员无处诉苦。但要杜绝类似事件,归根结底还得行业自律和制度严管。等哪天学员们不再提心吊胆,教练们也真的把服务挂在嘴边,才能安心开车上路,而不是担心绕弯进坑。
学车靠自己,维权也靠自己。别让温情承诺变成了一纸空文,退钱像“挤牙膏”。真要说一句:想拿驾照,必须先练好心态,这才叫有备无患。
要学本事,千万别先学会忍气吞声。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