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崛起的初期,丰田汽车还没有意识到电气化转型的重要性。
丰田章男直言电动汽车并不环保,1辆电动汽车污染相当于3辆混动汽车,引发行业争议不断。
但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千万辆,渗透率达到50%以上,生产了全球60%以上的电动智能汽车的时候。
丰田汽车开始摸着中国过河,一边在北美地区推动电气化车型量产。
一边押注固态电池技术,与中欧美韩竞争固态电池汽车赛道。
丰田炮轰新能源,却低调推动电气化
在商言商,丰田章男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各种言论,其实背后都是商业利益。
在社交媒体上,丰田章男直言电动汽车不环保,但这并不影响丰田汽车大力推广电气化车型。
特别是在混动汽车领域,丰田汽车积累深厚。
从商业竞争角度分析,中国在汽车电气化领域,已经取得先发优势和成本优势。
丰田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而有所下降。
不得不通过降价,来恢复销量和市场份额。
而在东南亚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也开始冲击日系燃油车的基本盘。
泰国等国家率先与中国新能源车企合作,分享全球汽车产业电气化红利。
原本在东南亚占据垄断地位的日系燃油车销量和市场份额下跌。
比起高价低配置的日系车,东南亚居民更愿意选择相对低价且高配置的新能源车型。
欧洲市场,德国也带动欧盟国家与中国车企发展电气化车型,建立中欧合资车企。
日本丰田最后只能选择避开中国车企,在北美地区,依靠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封锁,低调发展电气化车型。
从丰田近三年财报分析,2023年丰田汽车营收和利润创新高,北美地区电气化车型带来的业绩增长明显。
2024年全年,丰田汽车在美国的电气化车型,主要是混动汽车,带来了53%销量增长,并且首次突破百万辆。
2025年丰田财报利润略有下滑,在电气化转型升级中,纯电车型发展滞后,混动车型增长明显,为公司带来现金流支撑。
丰田左手混动,右手固态电池
面对纯电汽车领域的相对劣势,丰田汽车选择了混动车型来打开电气化市场。
在混动汽车领域,丰田更早进行技术研究和车型量产,只是没有赶上好时候,错过了电气化风口期。
在今年中美关税战中,日本丰田计划加大美国市场投资,建立新的混动汽车生产线,用来生产丰田和雷克萨斯车型。
美国是丰田汽车国际化业务最大单一市场,丰田在美国本土市场投资和用户积累深厚。这也是丰田选择在美国进行电气化转型的一部分原因。
近期丰田在美国的首个电动汽车电池工厂开始运营,投资规模140亿美金。
这家工厂将成为北美地区的电池生产中心,支持丰田在美国本土市场的电气化战略转型。
丰田汽车虽然现阶段侧重混动汽车,但其野心不小,计划在美国市场将电动车型和混动车型销量占比提升到50%以上,2030年提升到80%以上。
丰田表面抗拒中国电动汽车,实际上却在北美市场与中国隔空竞争。
日本车企最初也想跟欧洲的宝马、奥迪和奔驰,以及美国特斯拉一样融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只是丰田汽车供应商一边卡着资中国燃油车的零部件供应,限制广汽和一汽的油车业务和技术发展。
一边与广汽和一汽的合资车企合作生产电动汽车,诚意明显不够。
只是想要借助中国新能源车企的低成本电动汽车生产线量产电气化车型而已。
国内合资车企也不傻,广汽成立独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埃安,不搭理日本丰田“既要又要”的行为,并且开始与华为车BU平台合作。
除了混动车型,丰田汽车还有另外一手准备。
丰田汽车从90年代就开始研究固态电池,试图通过夺回日本在消费电子和汽车制造领域的市场地位。
目前日本丰田在固态电池领域积累了1000多项专利技术,稳居全球首位,中国排在第二位。
中日已经在固态电池汽车赛道,展开了新一轮竞争。
面对丰田的步步紧逼,中国的华为、奇瑞、比亚迪都在大力发展固态电池。并且开始固态电池小批量装车,提及固态电池汽车产业发展。
2030年,固态电池汽车或将进入一个爆发期,这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迭代升级,从锂电池汽车时代进入固态电池汽车时代。
丰田牵手小米汽车,与华为鸿蒙智行竞争
在智能化赛道,丰田也没有放弃,在欧洲的宝马、奥迪、奔驰等欧洲车企都与华为合作,开发智能电动汽车的时候。
丰田汽车却在近期牵手小米汽车,丰田铂智7接入了小米的“人车家”生态。
丰田为何不选择技术更扎实的华为车BU平台,而选择小米汽车呢?
这其实也是丰田汽车的商业考量,日本丰田在在电气化领域,不愿意依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选择在北美发展
同样的在智能汽车赛道,丰田也不想被华为牵着鼻子走,这样会依赖华为。
而选择小米汽车,与其说看重小米的汽车智能生态,倒不如说是看重小米汽车的品牌营销能力。
丰田可以慢慢发展自己的智能驾驶技术,然后借助小米汽车的极致营销能力,在中国智能汽车市场造势,为丰田智能化车型的崛起做好铺垫。
写在最后
日本汽车产业崛起,离不开燃油车产业的黄金发展期,以及欧美车企对日本的技术转让。
而现在欧美在电气化和智能化技术领域,已经不是主导地位,日本本土汽车产业开始衰退。
日本丰田野心勃勃,左手混动,右手固态电池。
既要在中美数字智能化竞争中,学会夹缝生存。
又要在全球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浪潮中,让日本汽车制造业再次崛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