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设计,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像谁”的魔咒?
小米YU7发布后,网上又掀起了一场关于“抄袭”的争论。赛车手谢欣哲在测评视频里连珠炮似的追问设计总监Shin:“有没有参考迈凯伦?”“有没有参考法拉利?”“有没有参考阿斯顿·马丁?”而Shin的回答干脆利落:“没有,没有,没有。”
这场景太熟悉了。每次国产新车亮相,总有人拿着放大镜找“像谁”。小米SU7被调侃成“米时捷”,保时捷CEO一句“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看似大度,实则暗藏机锋。仿佛中国汽车设计师的宿命,就是永远活在“像谁”的阴影里。
可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总在纠结“像不像”?
汽车工业发展一百多年,经典设计元素早已被反复运用。圆灯、溜背、蚌式机盖,这些难道都是某家车企的专利?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保时捷911是不是也该向甲壳虫交版权费?法拉利的V12引擎是不是该给奔驰磕个头?设计本就是在传承中创新,何必非要把“原创”变成一场道德审判?
更讽刺的是,某些人一边骂国产车“抄袭”,一边对真正的山寨货视而不见。那些明目张胆复刻路虎、奔驰的“皮尺部”车企活得滋润,反倒是认真做设计的小米、蔚来们动辄得咎。这哪里是在维护原创?分明是选择性失明的双标。
看看Shin的履历——宝马Z4、X1的设计师,这些作品有人说过“抄袭”吗?难道同一个设计师,在外国车企就是天才,到了中国品牌就变成“模仿者”?这种潜意识里的偏见,比任何设计争议都更值得警惕。
雷军说要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这话听着提气,但实现起来太难。不是难在技术,而是难在要冲破那层看不见的天花板——有些人永远觉得,中国品牌不配拥有自己的设计语言。
说到底,中国汽车缺的不是设计能力,而是被平等看待的资格。当我们的高铁、航天、5G都能挺直腰杆时,凭什么汽车设计就活该低人一等?下次再有人问“这车像谁”,或许该反问一句:“你觉得它该像谁?”
时间终会证明,真正的原创不需要辩解。就像当年日本车、韩国车走过的路一样,骂声总会过去,留下的只会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到那时,“像谁”这个问题,自然会变成“这是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