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明补暗坑”:套路绵密,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
想必大家最近都刷到“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的各种广告:旧车一交,补贴立减,仿佛只要你手里有辆车,立马能捡个大便宜。商务部亮出来的数字更是扎眼——今年光上半年,以旧换新补贴申请就超了400万份,单6月就有123万辆。热闹是热闹,坑却也暗藏其中。
一、红包送上,钱包一空
李伟就是被热潮裹挟的普通消费者。“一站式服务”四个大字写在4S店门口,销售承诺旧车高价,换新还有补贴。李伟自以为捡了便宜,谁知一周后逛北京花乡二手车市场,才发现自家旧车真实行情比4S店估价高出一万多。原以为补贴是天上掉的馅饼,其实是转了个弯回自己腰包里。
这种故事在以旧换新中屡见不鲜。买车人只看到补贴到账,沒留神自家旧车被压了价。张女士在小鹏门店换车,先是“天价估价”吊胃口,成交那刻就被二手车师傅“划伤扣钱”,结果实收比市场价还低。特斯拉Model Y车主王先生更惨,补贴资格说没就没了,也没人事先提醒名额有限。套路之深,不怕你不信,只怕你看不懂合同条款。
二、摇旗呐喊背后:内卷求生还是压榨消费者?
为什么车企热衷“明补暗坑”呢?道理其实很简单:现在的中国车市,早就卷得人仰马翻。新能源汽车一茬接一茬,比亚迪、吉利、特斯拉轮番轰炸,产能眼看要溢出天花板,销量却跟不上。库存掉头发,价格战又开不动了。
利润空间被一轮轮“油电同价”“降价潮”越挤越虚,谁还能厚道做买卖?“今天买明天降”的传说逼着很多消费者持币观望,哪家企业还有耐心讲真话?经销商靠卖车本就难赚钱,平均毛利居然还是负数。厂家任务重压头顶,经销商索性磨损品牌口碑,把翻花样转移成本当成“生存智慧”。旧车估价悄悄缩水,补贴资格说变就变,捆绑销售、合同陷阱、隐藏条款花样百出,归根结底一句话:库存压力山大,竞争不死不休,企业只能“堤内损失堤外补”,薅的羊毛终归是消费者的。
三、层层深坑,如何自保不被薅?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是不是“以旧换新”一律不能碰了?倒也未必。关键看你是否识破“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一套。
首先,买卖分明才是第一要义。别被“一站式服务”洗脑,购车方案、旧车抵扣、补贴发放每一项都得算清楚,写进明细报价单,坚决不接受“打包价”。签合同前,最好对照主流二手车平台查查行情,做到心里有底,不至于被初步高估价的花样诱导。
其次,谨防合同猫腻。被抓小辫子的,十有八九是没看清合同中那些“保证原版原漆”“无结构损伤”之类的条款。必要的,花点小钱做第三方检测报告,有图有真相,堵住后面砍价的口子;分清“过户手续费”“尾款支付时间”等责任,别给“尾款拖延”“中介费另算”留余地。
对于自卖二手车的路子,别以为绕开4S店就万事大吉。二手车商有自己的套路,报价高很容易,到复检时找毛病,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底线——专业检测报告加明合同,价格、交付时间、双方权责都要写清楚。口头承诺当不得真,“人情价”更是笑话。
四、不做“负重前行的韭菜”,还得靠制度升级
当然,个人防御再周密,也是亡羊补牢。根上讲,还是要靠车企自律和监管跟进,不让“以旧换新”成专薅消费者的变相手段。市场真正卷的是产品、服务和技术,而不是谁更会凑字眼、耍心眼。
有补贴好,不要补贴变陷阱。让老百姓明明白白算账、踏踏实实置换,才是以旧换新真正的应有之义。否则,政策再多,折腾的永远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老段子。
在这场看似美好的换新盛宴背后,车企一点小聪明,固然能解一时库存之困,却埋下了品牌信任的坑。最终,该谁买单的,还不是自己?
——到头来,套路可以精进,生意还能长远吗?观众们看破一切,才叫市场的进步。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