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教父”也黯然离场!为何中国市场,成了许多巨头的噩梦?

2025年7月,三菱在华的最后一座发动机工厂完成更名手续,这一动作宣告着这位“发动机教父”彻底告别了中国市场。

鲜为人知的是,在国内汽车工业起步的早期阶段,每三辆国产车中就有一辆搭载着三菱的发动机;

甚至可以断言,三菱称得上是国产品牌的“技术引路人”。

但即便有这般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未能扭转它黯然退出中国的结局。

“发动机教父”也黯然离场!为何中国市场,成了许多巨头的噩梦?-有驾

值得注意的是,折戟中国市场的并非只有三菱,讴歌、菲克、雷诺等一众曾经的国际豪强,都陆续选择了离场。

这不禁让人疑惑:

为何这些企业能在全球其他市场风生水起,偏偏在中国汽车市场难以立足?

“发动机教父”也黯然离场!为何中国市场,成了许多巨头的噩梦?-有驾

01是政策因素导致的吗

谈及此事,不少人会给出这样的解读:

中国之所以成为诸多跨国车企的“滑铁卢”,是因为政策向本土新能源品牌倾斜,不断压缩了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

这种说法看似有几分道理,但梳理时间线后便会发现——它根本站不住脚。

新能源汽车的真正爆发,不过是近两三年的事情。

而2021年之前,该类车型的市场占比曾不足5%,燃油车依然是市场的绝对主导者。

以2021年为例,丰田、大众、日产等车企的销量均达到峰值,处于鼎盛时期。

反观讴歌、菲克、雷诺等品牌,当时早已濒临绝境。

“发动机教父”也黯然离场!为何中国市场,成了许多巨头的噩梦?-有驾

具体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2020年,讴歌在华销量仅1.12万辆,较上年下滑24.2%;

菲克的处境更为艰难,全年销量4.05万辆,同比跌幅高达45.18%;

雷诺则近乎腰斩,2020年销量仅剩2.1万辆,同比下滑50.5%。

此外,将原因归咎于新能源车也毫无依据。

新能源车并非“专属领域”——

自主品牌能研发生产,合资品牌同样可以涉足,且双方都能享受政策补贴。

因此,将跨国车企的困境归罪于政策因素,显然并不准确。

那么,真正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发动机教父”也黯然离场!为何中国市场,成了许多巨头的噩梦?-有驾

02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答案其实很简单——中国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而这些品牌又未能真正尊重中国用户的需求。

当国产品牌全力投身配置比拼、智能化革新与电动化突破时,这些合资巨头仍在沿用十年前的技术与二十年前的经营思路。

它们的车型不仅空间局促,配置更是简陋;动力表现平平,油耗却居高不下;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许多售价超二十万的合资车,连CarPlay功能都需额外付费选装——这样的做法显然无法被当下的消费者接受。

“发动机教父”也黯然离场!为何中国市场,成了许多巨头的噩梦?-有驾

更关键的是,诸多品牌从未考虑过“为中国市场定制产品”。

Jeep深耕多年,推出的指南者、自由光均为全球同步车型,却始终未能洞悉中国用户对大空间、低油耗与高智能化的核心需求;

讴歌将TLX-L实现国产化并进行加长处理,但动力系统仍沿用旧平台,内饰风格也如同十年前的设计。

它们固执地认为,仅凭“品牌光环”就能赢得市场。

可现实是——它们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说白了,它们既不像大众、丰田那样早早进入中国市场,拥有情怀基础;

也不如奔驰、宝马、奥迪般与身份象征挂钩,成为消费者追捧的标志;

甚至连服务体验也毫无优势——这样的品牌,消费者凭什么选择?

“发动机教父”也黯然离场!为何中国市场,成了许多巨头的噩梦?-有驾

更重要的是,中国车市早已告别“盲目消费”的阶段。

用户变得愈发理性,会对比参数、体验实车、浏览测评视频、查询口碑评价,不少人甚至能熟记多位第三方测评博主的名字。

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想靠“进口身份”蒙混过关?

最终被市场淘汰,实则是自身不作为的必然结果。

“发动机教父”也黯然离场!为何中国市场,成了许多巨头的噩梦?-有驾

03为何国际市场不存在此类困境?

其中的缘由并不复杂:

这些品牌并非实力不济,而是在中国市场“缺乏竞争力就无法生存”。

许多跨国品牌能在欧美、日韩市场安然度日,核心原因有两点:

一是竞争强度远低于中国市场;

二是当地用户的包容度远超中国消费者。

以Jeep为例,其在美国市场堪称“越野文化的图腾”。

即便产品更新迟缓、油耗偏高,仍有大量粉丝愿意为之买单,毕竟当地消费者认可这种粗犷风格与图腾式文化。

再看讴歌,在北美市场拥有大量本田的忠实用户“顺带购买”,这些消费者对内饰与配置并无过高要求——核心驱动力源自品牌信赖、完善的经销网络与长期形成的用车习惯。

“发动机教父”也黯然离场!为何中国市场,成了许多巨头的噩梦?-有驾

但这些优势在中国市场却完全失效。

它们既无渠道优势,也缺乏品牌情感价值,连服务体系都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产品竞争力又不及本土品牌,仅凭“海外市场热销”的光环,根本无法赢得中国市场的认可。

更何况,国际市场本身也并非“完全自由竞争”的理想场景。

美国、欧洲、日本等成熟市场,早已形成本土车企与地方保护交织的稳固格局。

外来品牌想要打入其中,难度极大。

“发动机教父”也黯然离场!为何中国市场,成了许多巨头的噩梦?-有驾

以美国市场为例,三大本土品牌与日韩系车型牢牢掌控市场主导权:

零售渠道、金融保险、售后网络与配套服务构成了严密的体系,外来车企几乎无从切入。

即便产品力出众,也会在关税、监管认证与经销体系等环节遭遇重重阻碍。

再看日本市场,本土品牌市占率超过95%,早已形成“内循环”模式

——菲亚特、雷诺等品牌在日本的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无疑是难以逾越的“市场壁垒”。

说白了,许多国际品牌所谓的“本土市场优势”,实则是依靠传承的市场份额、渠道惯性与文化认同在“吃老本”。

即便产品迭代缓慢、技术陈旧,仍能维持一定的销量。

“发动机教父”也黯然离场!为何中国市场,成了许多巨头的噩梦?-有驾

总体而言,中国市场之所以成为诸多汽车巨头的“噩梦”,并非因为市场封闭。

恰恰相反,是因为市场过于开放。

而开放带来的结果是,后来者若没有过硬的实力,根本无法立足。

三菱如此,雷诺、讴歌亦是如此,就连日渐式微的英菲尼迪、捷尼赛思,也正面临同样的困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