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蓝谷的“冷热交织”!小车热卖难见盈利,高端亏损累计超300亿!
北汽蓝谷最近发布了三季报,账本翻开那一刻,有人说是“一半冷水,一半烈火”。表面上销量数字越来越漂亮,公司新能源车在今年前三季度直接冲到了11.15万辆,跟去年相比多出了超过六成。刚过去的九月,一个月就卖掉了两万多辆,这成绩放在市面上也算够抢眼。
马路上的“极狐”明显变得常见,不少人开始把这品牌挂嘴边。但如果只看数据爽,那就太天真。拉出来第三季度单独瞧,公司营业收入反而下滑了快3.5%,你说车都白送吗?当然不是,全靠新出的“小型爆款”撑场子——极狐T1这台新车定价才6.28万,对着五菱宏光MINI、比亚迪海鸥硬碰硬。一上市订单破3.5万辆,9月交付实打实过了一万。这种低价策略谁都懂,就是拼数量赚吆喝,把市场份额先抢到手再说。
但你要真以为这样能让公司账本变厚,还早呢。低价小车走的是薄利甚至赔钱模式,就算销量刷屏,也难让营收和利润好看起来。所以三季度的数据虽然亮眼,但里面全是辛苦钱堆出来的,没有实质性的增长,只是维持着体面的门面罢了。
高端线那边更尴尬,被寄予厚望的享界品牌根本没顶住压力。三个月下来才卖出去8200辆,比上一季还少点。不管新推出S9T订单多少,看最终产量和实际竞争力,都被问界M9、理想L7这些对手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情况简直像家里指望大儿子挣钱养家,他偏偏业绩不达标,只剩弟弟妹妹省吃俭用维持生活。
最扎心的问题就是持续亏损。本季度又净亏掉超过11亿,到现在已经连续23个季度都是负数,总共加起来直接突破330亿元这个惊人的数字。有这种窟窿存在,再大的销量也填不满公司的坑。不仅如此,公司所有者权益缩减到只剩20.87亿元,比去年年底缩水一半以上;现金流紧张得厉害,短期借款陡然增加,每天日子越发拮据,要还的钱越来越多。
其实大家圈里都清楚,“以价换量”的打法最多只能保命不能救命。从十几万降到六万元级别的小型电动车,是很快能带来销量回升,可代价就是品牌形象一下被锁死在便宜货区间,将来想转身做高端基本没人买账。在汽车行业混久了的人都明白,如果只是靠廉价产品拖住阵脚,大规模研发与运营成本迟早会逼公司走向绝路。“极狐T1”开局确实不错,但面对五菱、比亚迪这样的老牌选手,很难保证后劲还能持续多久,小型纯电市场从来都是刺刀见红,你进我退没有缓冲空间。
值得注意的一点:高端线一直起不来,这也是导致利润长年挂科的重要原因。如果享界系列始终无法形成稳定规模,无论怎么烧钱推广,都只是空耗资源。而且随着主流玩家不断推陈出新,新车型层出不穷,本土消费者口味变化又快,高价值产品没法站稳脚跟,自然连累整体财务表现每况愈下。
面对困境,其实公司内部也并非完全束手无策,比如联合小马智行尝试无人驾驶出租业务,目前已测试上线车辆有300台左右;另外积极推进海外出口计划,希望能够打开国际市场;同时规划募资60亿用于下一步智能化升级与新品开发。不过这些方向虽有潜力,却不是短期内可以解渴的方法,无论自动驾驶还是全球扩张,都需要时间慢慢沉淀,并不会马上给资金链带来明显改善效果。当前阶段,更急迫的是如何让享界真正成为顶梁柱,让极狐找到一个既能跑量又赚钱的新模式,否则企业发展仍旧处于危险地带。
有人拿学生考试举例,说北汽蓝谷属于典型“偏科生”,凭借低价策略勉强把销售成绩提及格,可盈利能力却长期挂红灯,而且债务负担一年比一年重。在新能源领域里,仅凭销量撑场是不够的,没有健康现金流和利润作保障,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同行进一步施压,这样脆弱的发展结构分分钟可能崩盘,对于整个团队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不是什么噱头创新,而是真正找到一条可持续赚钱的新路,否则巨额投入终归换不到理想结果,那些漂亮报表最后只能当作纸上谈兵收藏起来而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