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Z事件警示:购车陷阱多,消费者需警惕

咱们今天来聊个车市里挺有意思的现象,主角是林肯Z。

按理说,林肯这个牌子,在美国也算是总统座驾级别的,听着就挺有分量。

这辆林肯Z,硬件给得那叫一个足,全系都是2.0T的高功率发动机配上8AT变速箱,动力相当不错,混动版的马力甚至超过了三百匹,油耗却控制得很低。

林肯Z事件警示:购车陷阱多,消费者需警惕-有驾

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价格,厂家为了拼销量,直接把价格打到了17万以内。

这操作,就好像一个豪华品牌的选手,不讲武德,直接拿着顶配武器冲进了平民区,准备大杀四方。

可结果呢?

可以说是相当尴尬。

销售人员在店里唉声叹气,说客户走进来,问来问去还是奔驰、宝马、奥迪那老三样,要么就是对隔壁的国产新能源车更感兴趣。

根据统计数据,今年头五个月,这么大优惠力度的林肯Z,总共才卖出去三千多台,平均下来一个月也就几百辆的销量,跟同级别的凯迪拉克CT5卖了快两万台,甚至沃尔沃S60卖了近万台的成绩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就让人纳闷了,一辆配置拉满、价格探底的豪华车,怎么就没人愿意掏钱了呢?

这背后的原因,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最大的问题出在了“面子”上。

咱们中国人买车,尤其是在二三十万这个价位,很多时候买的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社交的名片。

你开一辆奔驰C级或者宝马3系出门,哪怕是最低配的,在别人眼里,这就是一种成功的信号,代表了你的品味和经济实力。

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的品牌价值。

林肯Z的致命失误,就是试图用“骨折价”来挑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它把价格降到和高配的大众帕萨特、丰田凯美瑞差不多的水平,本以为能吸引到那些预算有限又想体验豪华的消费者,但结果却把自己推到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

想买真正豪华品牌的人会觉得,买个降价这么厉害的林肯,会不会被同事朋友看作是“买不起BBA的替代品”?

林肯Z事件警示:购车陷阱多,消费者需警惕-有驾

而原本打算买合资B级车的人又会犯嘀咕,一个豪华品牌降价这么狠,是不是车子本身有什么硬伤,或者这保值率得有多惨不忍睹啊?

这种不上不下的定位,直接导致了消费者的“身份焦虑”。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林肯品牌的认知度,本来就只有头部豪华品牌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么一通“自杀式”降价,更是把品牌溢价能力给彻底打没了。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二手车保值率,林肯Z的三年残值率已经跌到了52%左右,远远低于行业平均的65%。

这可不是个小数字,有位北京的车主,当初花了28万买的混动版,开了一年想卖,车商估价直接掉到了18万以下,一年亏掉了一辆普通A级车的钱,这种“心头滴血”的经历在车友圈里一传开,谁还敢轻易尝试呢?

上海一位女士的话说得特别实在:“我也知道林肯Z性价比高,但办公室里大家开的都是BBA,我开一辆林肯去,总觉得有点奇怪,怕别人误会。”你看,当一辆车在社交场合不能为你加分,反而可能让你陷入需要解释的尴尬时,它的吸引力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其次,如果说品牌形象的崩塌是历史遗留和市场策略的问题,那么在战略布局上的迟钝,就是把它推向悬崖的关键一手。

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几年前的样子了,最大的变化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

尤其是在20到30万这个竞争最激烈的价格区间,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正在飞速扩大,预计很快就会占据半壁江山。

而林肯Z呢?

虽然也推出了混动车型作为点缀,但销售的主力,依然是传统的纯燃油车。

这就好比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的时代,你还在苦心钻研如何把按键手机的功能做得更丰富,方向从一开始就偏了。

这种战略上的落后,直接体现在了用车成本上。

我们来算一笔账,林肯Z搭载的2.0T发动机,官方公布的百公里油耗是7.4升左右,但实际在城市里开,堵堵停停,油耗上到九、十升是家常便饭。

按一年开两万公里算,光油钱就得一万三四千块。

林肯Z事件警示:购车陷阱多,消费者需警惕-有驾

而同价位的国产新能源车,比如理想L6,如果家里能装充电桩,主要在市区用电,一年的电费可能都不到三千块钱。

五年下来,光是能源费用就能差出五万多块。

这五万块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可以做好多事了。

当所谓的“美式豪华”体验,需要用高昂的油费来买单时,理性的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更何况,现在大家对“好车”的定义也变了。

人们津津乐道的,不再仅仅是真皮座椅有多柔软、关门声有多厚重,而是智能座舱的屏幕流不流畅,语音助手聪不聪明,辅助驾驶在高速上能不能让人省心,以及充电补能方不方便。

在这些方面,以理想、小米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已经把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而林肯Z能拿得出手的,似乎还是那些传统的东西。

这种产品理念上的代差,让它在面对新一代消费者时,显得格格不入。

最后,销量的惨淡和战略的失误,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整个销售服务体系的连锁反应。

从去年开始,全国各地的林肯4S店就在不断地关停收缩,据说到明年年初,授权经销商数量要从之前的一百五十多家减少到不足一百家。

店面都少了三分之一,服务质量自然难以保障。

很多车主都在抱怨,售后维修配件要等很长时间,专业的技术人员也越来越少。

林肯曾经引以为傲的、那种把客户当家人的“林肯之道”服务理念,在巨大的成本压力面前,也逐渐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车卖不出去,经销商赚不到钱,只能压缩成本、降低服务水平,而糟糕的服务体验又会进一步劝退潜在的消费者。

林肯Z的困境,其实是整个美系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集体迷失的一个缩影。

它们似乎还没完全从燃油车的辉煌时代中清醒过来,用一套全球化的、老旧的产品开发思路,来应对一个变化飞快、高度智能化的中国市场。

当消费者已经开始用全新的标准来衡量一辆车的价值时,仅仅依靠降价和讲述品牌历史,显然已经无法打动人心了。

这场豪华车的淘汰赛已经打响,对于林肯和它的母公司福特来说,虽然也在尝试成立新的电动车公司来追赶,但前路漫漫,挑战巨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