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与洛阳,这两座河南的黄金兄弟,在新能源产业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开车惯慢一点,尤其是在这些所谓产业区,一边开,一边想,真有那么神奇?光说合作,能做到实打实的互补?那天我在郑州比亚迪的总装线探班,看到自家的轿跑整齐列队,自动化流水线里咔嚓咔嚓,按理说,洛阳的轴承与电池给出了支持,可我心里还是在盘算:核心点真的合作紧密到能推进产业升级吗?
过去感觉,郑州像个大公司,借助底盘扎实的工程师队伍,整车工艺成熟;洛阳靠着材料零部件、特定关键技术深耕,像个配件工坊。样本少但有感觉,河南的产业分工算得上天作之合。但实际运作中,这种天作之合就像两只手巧妙配合——你用左手,右手常常得等着配合,毕竟,调节、协调都得时间,效率难免打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洛阳的轴承厂门口堆满了快要出厂的零件,我专注看一眼发现车间墙上贴满了3秒检测、自动校准字样,心想:技术还真不赖,但这个还,我其实没多想过,它会不会仅仅满足于这个水平?是不是洛阳自家的整车布局还时间还没成熟?洛阳那边在电池、零配件里锻造根基,绝对的硬核,我看,洛阳如果要赶上郑州的整车制造,还是得创新突破。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郑州的研发投入是目前的几倍,洛阳能不能也学会高端制造,不只是配套?这方面疑问真不少。你觉得,拼技术拼创新,洛阳是不是还得再添点硬核料?如果不给自己造车,光靠配套,终究不够立足。在供应链里,零部件的标准化和自主性,特别是电池、电控,这点越发重要。
我也在思考:产业链的共享到底到什么层次才算实在?像洛阳轴承,虽然技术不错,但靠着你给我,我能不能自主研发出更高端点的整车?这问题让我烦恼——(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也不敢断言:洛阳一定会有自己品牌的整车,毕竟时间、时机真的很难一概而论。
这次采访我真没细想过的猜测(标注不确定):或许,洛阳要突破,得主动出击,像郑州那样自产自销。如果洛阳能搞起自己的整车制造,配合本地的纽氢、轴承,未来的产业地位可能会更稳。大家都知道,合作固然重要,但产业的自主创新,也许才是长远之策。
现实中,很多时候企业都嫌麻烦,要合作,但合作一深究,内部还藏着一些利益分歧。我问了个修车工:你们是不是经常听到料缺、配不上的抱怨?他说:是啊,要不就是交货慢,要不就是质量不稳,我还真纳闷,这产业链的‘生态’怎么才能更健康点。
我心中有点油腻:这行业,搞技术的人都知道,一旦成本管控不严,盈利就会崩盘。粗算一哈,一辆普通新能源车的成本,零部件约占总价的60%,其中动力电池、轴承、电子部分占一半都不到,估算百公里成本在0.3元到0.5元(样本有限)——这就是所谓的薄利多销。
那问题来了:洛阳靠着电池、轴承打天下,还能不能持续?答案其实挺模糊。在我看来,洛阳除传统优势之外,下一步要敢于自主研发,建立自己的品牌,不能只当配套工厂。但你要说,洛阳有没有可能就此反超,还真不敢保证。
我现场还遇到一位行业内的人士,他说:洛阳未来要敢打自主牌,别只信赖河南的产业链,得自我造车,才能真正掌握话语权。听完这话,我心里一动——难道说,区域产业合作,是个两边都得硬的活?光靠合作,可能还不能应对未来激烈的竞争。
至于技术升级、产业配套之间的平衡问题,倒让我想起一件事:很多企业都在追求产业链的完整性。但我觉得,产业链还得精细化——不是越长越好,而是越深越扎实。洛阳的制造技术已不差,但想做领头羊,还得持续创新。
说到这里我有个疑问:市场越大、合作越多,风险是不是也越多?像洛阳如果盯着自己制造业不放,忽视了未来的智能化方向,岂不是落后?你觉得,一个地区的产业梦,还得靠聪明与勇气共同支撑?
这里,我还想留白——或许,洛阳和郑州的未来,不止在产业链上下游,还在合作格局上。产业升级到一定程度后,是不是要靠品牌和科研双轮驱动?郑州在市场、研发上已占优势,洛阳坚实的制造底子,要不要试试突破以造自主品牌?一想到这,心里就有点期待——能不能在电子信息、自动驾驶领域找到新路?
结尾呢,倒也不强求答案。这些细节,比如公交车上那个无碳氢燃料充电站的标识,竟让我联想到:哪天洛阳真的产出自己的汽车品牌,是不是从自装零件到整车自主,都能缩短很多?那细碎的日常会变得更多可触摸的温度。在这条产业路上,谁站在终点的终究还早,真实的努力,或许就在我们每天的点滴细节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