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纯电车销量更新,星愿丢第一,Model Y排第七

深夜,城市边缘的一家三流咖啡馆,服务员打着哈欠给我端来一杯不知名的“拿铁”。

手机屏幕亮着2025年10月的纯电车销量榜——一张表格里数字跳动,像是刚被打翻的酒杯,泼得到处都是。

我盯着榜首的宏光MINIEV,脑海里却蹦出一句:这破玩意儿,什么时候成了头牌?

10月纯电车销量更新,星愿丢第一,Model Y排第七-有驾

如果你是那个宏光MINIEV的产品经理,这一刻大概率会陷入哲学思考:没有屏幕,没有高级辅助驾驶,没有潮流设计,凭什么硬是爬到6.1万辆?

如果我是你,大概率会先查查系统是不是出错,然后去楼下抽根烟,顺便怀疑一下人生公平。

五菱宏光MINIEV逆袭登顶,不是天方夜谭,它就是这样把一众豪华、智能、风向标的“名牌”踩在脚下,甚至连特斯拉Model Y都只能在榜单第七悄悄瑟瑟发抖。

比亚迪的主力车型也在今年10月集体掉队,海狮、元、汉一辆比一辆惨,甚至蔚来和问界的冷门选手也能在榜单上突然蹿升,像极了悬疑小说里的小角色突然成为主角。

小米YU7的表现更是令人迷惑——均价接近30万,月销却突破3.3万辆。

这让一向讲究性价比的国产市场突然变得有点“不讲道理”,仿佛有人告诉你,吃路边摊也能花出五星级酒店的价格。

显然,车市不是单靠规律就能解释的,正如我曾亲眼见过警局里的嫌疑人,明明一切证据都指向他,但他偏偏有不在场证明。

榜单的最后一排,画风突变。

第86名开始的那些车型,选择了“隐身术”:销量连2000都摸不着,和榜首的6.1万形成了赤裸裸的鸿沟。

月销两万、三万、四万的车扎堆在头部,尾巴却在死亡线边缘挣扎,这种两极分化,专业点说,是资源高度集中和市场淘汰加速的共振结果。

有必要冷静梳理一下现场证据链。

过去几年,特斯拉Model Y靠高性能、高智能一骑绝尘,几乎成了纯电车的代名词。

10月纯电车销量更新,星愿丢第一,Model Y排第七-有驾

比亚迪则像是防守反击的高手,靠海豚、元、汉这些中坚力量稳扎稳打。

但今年10月,特斯拉不再坚挺,比亚迪也开始“出汗”,头部地位开始动摇。

反而是五菱这种“没技术、没故事、没噱头”的车型,拿到了最多的筹码。

小米的新军YU7甚至靠高端定价杀出血路,把一众“便宜货”甩在身后。

这种反转,既像拳击赛里的冷门KO,也像股市里的黑马涨停。

如果非要用专业术语描述,这是典型的市场“情绪溢价”与“结构型调整”并发症。

一部分用户开始对“智能+高端”产生审美疲劳,转而追求“低成本的刚需满足”;另一部分则愿意为新故事付更高溢价,哪怕这故事只是一份品牌情结或朋友圈炫耀。

这两股力量在榜单上缠斗,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下用户心理的复杂与摇摆。

有人会说,这种榜单变化是价格战的必然结果。

五菱宏光MINIEV便宜到离谱,买个手机的钱能开回家,当然销量高。

小米YU7则是“品牌+极致配置”双管齐下,给了中产阶级一个“高端平替”的心理安慰。

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失速,不过是被国产品牌的迭代速度和价格策略反杀。

但如果只看价格,你就会错过很多“案情细节”。

10月纯电车销量更新,星愿丢第一,Model Y排第七-有驾

比如,蔚来ES8突然排名蹿升38位,问界M8纯电版环比暴涨3倍杀入前30,这些“冷门爆发”背后,实际上是细分市场的自我修复。

ES8的用户群体本就偏小众,经过一轮产品优化加新营销,反而实现了集中爆发。

问界M8则抓住了中高端家庭用户的心理空档,在竞品疲软期一举上位。

这种小板块的波动,往往比头部变化更能说明市场的裂变本质。

再看比亚迪,往年稳如老狗,今年却突然失宠。

主力车型全部跌破万辆,汉EV更是惨到只剩3196辆。

海豹、阿维塔、尚界这些“本应有声量”的新款车,月销量刚过2000,离预期相去甚远。

这是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瓶颈”,即便是比亚迪这样的巨头,也很难永葆青春。

就像刑侦现场,每个人都有“黄金作案期”,一旦过了巅峰,只能靠经验和运气维持体面。

当然,也有稳健如老炮的小鹏P7、理想i8、AION UT,月销虽不突出,但能保持在5000以上,这种“中庸之道”,说不上惊艳,却也没掉队。

小米SU7的光环褪色,销量跌破1.5万辆,多少有些“成名即巅峰”的味道。

品牌和产品的持续爆发力,远比一时的流量更难把控。

看到这里,我有种职业上的无奈。

10月纯电车销量更新,星愿丢第一,Model Y排第七-有驾

我们都习惯了把技术、品牌、价格当作市场的三大定律,但现实就像案发现场,总有那么几处不遵守规则。

五菱靠“极致便宜”逆袭,蔚来靠小众情怀翻盘,小米YU7则用“高端故事”杀出重围。

至于特斯拉和比亚迪,暂时只能在赛道边上喘口气。

如果你以为车市像做数学题,只要按公式就能出答案,那大概还没见识过人性和市场的灰色地带。

我也想自嘲一句,作为一个冷静的分析者,面对这些数据,偶尔会感到职业病发作——想把每一个销量变化按“犯罪动机”去解剖,结果发现市场比犯罪心理学还复杂。

每一次变天,都是用户欲望的变奏,是品牌故事的重新书写,更是资本与技术的博弈现场。

最后,我当然不会给出什么绝对答案。

到底是价格决定一切,还是品牌、技术、故事更重要?

数据告诉我们:“都不是绝对。”有的车靠便宜活着,有的车靠故事撑着,还有的车,纯粹是突然爆了。

车市的“真相”,大概就像深夜咖啡馆里的拿铁,入口苦涩,回味却有点迷人。

下一个月,会不会又是另一个黑马登顶?

又有多少“老头乐”能逆袭成新宠?

品牌和用户之间的信任,还能撑多久?

或许,真正值得讨论的,不是谁赢了销量榜,而是我们到底在消费什么,以及我们为此愿意相信多久。

你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