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心汽车的朋友们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变化:小米汽车的提车等待时间,好像一下子变短了不少。
就拿最基础款的小米SU7来说,之前大家开玩笑说下个单,孩子都能打酱油了才能提车,现在最快22周左右就有希望了。
而配置更高的Pro和Max版本,更是从原来动不动等上小半年的光景,缩短到了6到9周。
这个速度,意味着现在下单,基本上能在今年年底前就把新车开回家。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立马就热闹起来了,各种说法都有。
有人说,这是小米厉害,工厂开足了马力,生产速度跟上来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觉得是不是之前那股热乎劲儿过去了,买的人少了,排队的人不多了,提车自然就快了。
这两种说法听起来都有点道理,但到底哪个更接近真相呢?
这事儿就像我们平时去一家特别火的饭馆吃饭。
刚开业那会儿,门口天天排长队,拿个号等一两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那时候,老板心里肯定是美滋滋的,排队本身就是最好的活广告。
可要是过了一段时间,你发现这家店不用排队了,随到随吃,你心里可能就会犯嘀咕:是老板请了大厨,后厨出菜快了,还是他家菜的味道不行了,回头客少了?
小米汽车现在面临的议论,就是这么个情况。
一个曾经需要漫长等待才能拥有的“期货”产品,突然变得“触手可及”,这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首先,咱们得承认,小米为了造车,在生产环节上是真的下了大功夫的。
雷军当初立下军令状,说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创业,压上了全部声誉,这话不是白说的。
小米在北京亦庄的汽车工厂,从设计之初就对标的是世界顶级水平,里头用了大量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巨大的车间里,成百上千个机械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焊接、喷漆、组装,整个流程行云流水。
这种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线,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生产效率高,而且产品质量稳定。
咱们来看点实际的数据。
小米汽车在刚发布的时候,就定下了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要在上市第一年交付超过10万辆车。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不太可能,毕竟很多新的汽车品牌,第一年能卖个一两万辆就已经很不错了。
但小米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这些质疑。
从4月份正式开始交付以来,每个月的交付量都在稳步提升。
到了10月份,单月交付量已经超过了2万台,这个成绩在新势力品牌里头,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新纪录。
算下来,从开始交付到10月底,小米已经把超过8万辆新车交到了用户手上。
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全年完成12万辆的交付目标,基本上是稳了。
这么快的交付速度,背后如果没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做支撑,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工厂的生产线在不断地调试和优化,工人们和机器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也磨合得越来越顺畅。
这就好比一个新手厨师团队,刚开始可能手忙脚乱,后来熟能生巧,出菜速度自然就越来越快。
所以说,提车周期缩短,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绝对是首要原因,这一点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
生产速度是快了,但如果买的人还是像最开始那样,一窝蜂地涌进来,那队伍可能还是会很长。
所以,咱们也要看看需求这一端,也就是订单的情况,是不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小米SU7刚发布那会儿,可以说是万众瞩目,发布会当晚订单系统都被挤爆了,半小时不到就收到了超过5万个大定订单。
那种火爆的场面,让整个汽车圈都为之震动。
在那个阶段,超长的等待时间,在很多人看来甚至是一种“甜蜜的烦恼”,证明了这车受欢迎,自己的选择没错。
但是,任何一款产品,它的热度都不可能永远保持在最高点。
最初那批最想买、最不差钱的消费者下完单之后,市场的热度会逐渐回归到一个比较理性的状态,这是非常正常的市场规律。
就像一部特别火的电影,刚上映的第一个周末票房肯定是最高的,后面会慢慢平稳下来。
买车毕竟不是买白菜,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很多人需要反复比较、亲自去试驾、听听身边已经买了的人的反馈,才会做出最终决定。
而且,这段时间以来,网上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关于小米汽车的负面消息,比如一些交通事故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虽然事后都有官方或者第三方的调查来说明情况,但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让一些还在观望的潜在买家心里多了一丝犹豫。
他们可能会想:“要不我再等等看,看看这车的长期口碑怎么样?”这种观望情绪的增加,再加上最初的抢购热潮过去,新增加的订单速度比最开始那几个星期有所放缓,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现在,我们把这两方面的情况放在一起看,整个事情的脉络就清晰多了。
我们可以把等待交付的订单想象成一个大水池里的水。
新下的订单,就是往水池里注水的管子;而工厂生产出来的车,就是水池的出水口。
在小米汽车刚上市的时候,注水的管子开得特别大,水流非常猛,而出水口因为是新工厂,还在调试阶段,水流得比较慢,所以水池里的水位(也就是等待提车的用户数量)就涨得特别快,队伍排得很长。
而现在的情况是,出水口经过几个月的优化,已经变得非常大了,排水速度很快(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同时,注水的管子虽然还在稳定地流水,但水流没有刚开始那么凶猛了(新订单增速回归正常)。
一边出水快了,一边进水慢了,那水池里的水位自然就下降得快了。
反映到现实中,就是大家等待提车的时间变短了。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小米汽车交付提速,到底是造得快了,还是没人买了?
最客观的答案应该是:主要是因为造得快了,同时新订单的增长速度也回归到了一个健康、正常的水平。
把这个现象简单地解读为“没人买了”,显然是太片面了。
一个月还能交两万多台车,这要是算“没人买”,那估计很多车企都要羡慕哭了。
这其实是一个新品牌从万众瞩目的“网红”阶段,逐渐过渡到依靠产品实力和稳定服务来赢得市场的“长跑”阶段的正常表现。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好事。
毕竟,谁也不想买个车还要等上大半年,能早点提车,早点享受,特别是还能赶在年底前享受到国家的新能源车购置税全额减免政策,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省钱。
因此,看到提车时间缩短,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强大效率,以及一个新品牌正在努力变得更加成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