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时间可以是最公平的法官,也可能是最残酷的刽子手。在中国汽车市场风云涌动的时代,东风日产经历了20年的辉煌,也面临了几年销量下降的困境。然而,他们交出的答卷充满了戏剧性反转:从一款被称为“普通得有点油味”的骡子车,到敢用“背水一战”来定义的新能源车型——N7。就在团队还沉醉在“先过及格线”的想法时,上市不到两个月,这款车订单量突破两万大关,直接坐上合资新能源销量的头把交椅。而这,才刚刚是序幕。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堆料做爆款的玩法,背后有多少是锐意改革的必然,又有多少是押宝后的侥幸?
【第一高潮】
东风日产和竞品的较量,不是简单的“谁卖得多”,而是一次掮起整个公司未来的豪赌。N7定价策略引起热议:一台近4.9米长的中大型轿车,续航600公里,搭载高通芯片,配置全球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售价13万左右。这几乎是新能源车领域的新势力打法的翻版,但不同的是,这不是一个创业公司做的事情,而是老牌合资企业的新尝试。在发布会上,高层直言:“这是背水一战的定价。”这话听起来足够刺激,但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砸钱换市场的冒险之举。有人甚至质疑,亏本卖车到底能撑多久?
可是,事情的争议并不仅限于价格。更值得玩味的是,这款车背后,一个困于传统套路中的合资企业,究竟有没有能力跳出“四平八稳”的框框,真正蜕变成敏捷创新的“合资新势力”?东风日产似乎打破了传统,掌握了几乎全部决策权,从造型到售价、从供应链选择到智能驾驶技术,它确实把话语权握在了本地团队手里。但一个悬念是摆在这里:这种转型是真的实现了长效机制,还是短期救急?
【发展过程】
从骡子车到订单爆满的转型,东风日产的旅程更像是一次大胆重建。从一开始,这款车就埋下不少伏笔。东风日产内部曾计划打一个相对保守的牌,用一款普通的电动车试水,造型相对凌厉、配置一般,定价也偏高。但市场的迭代比他们想象的更快——华为改造的问界、比亚迪的持续创新、小鹏的智能驾驶功能迅速普及,彻底拉高了用户期待。这时,东风日产做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决定:重做,从造型到智能化,再到价格体系,彻底推倒重来。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样的转变是有感知度的。一些试驾N7的用户反馈表示,看起来东风日产是“合资新能源品牌里面最像样”的。但这不仅仅是“做了更漂亮”的问题,东风日产也试图用极致吸引力的定价改变市场的认知。他们放弃了传统合资品牌“品质加价”的套路,以一种近乎挑战极限的方式堆砌配置,为了让这款车不只是冲销量,而是重塑品牌。而这种做法,在合资企业里其实是罕见的。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这种转型并不容易。日产在中国多年来形成的合资模式使其逐渐习惯于全球供应链和中规中矩的定价逻辑。高层对于这样一种颠覆式的做法也有不少担忧。例如,他们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刚刚上市不久,订单就超过了实际制造能力,直接迎来了用户埋怨交付迟缓的困境。显然,这是东风日产的急转弯中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用户对这一手“超低价策略”的真实检验。
【第一低潮】
就在大家以为一切顺风顺水时,矛盾的另一面开始显现。首先是“亏本卖车”的争议。尽管东风日产明确表示不会亏本销售,但行业分析师指出,N7的毛利率可能远低于传统车型。一些质疑认为,东风日产这样的激进投入,在未来几年恐怕难以摆脱财务压力。同时,定价策略虽让消费者眼前一亮,但对于以“品质管理”为骄傲的老牌企业,这种“堆料液化市场乱局”的做法是否长久?
其次,技术上的掣肘也逐渐浮现。虽然N7大胆启用了头部国产供应链,但这次合作更像是一场“学习式的跟紧”,而非彻底的创造。在智能驾驶技术上,小鹏和华为已经实现更高水平的城区辅助驾驶,提供全域精度更高的地图,而东风日产仍需依赖芯片迭代完成部分优化。更不用说,东风日产原本的供应链惯性,使得其后续研发周期仍然比新势力偏慢。不少批评认为,N7的亮眼成绩很可能是昙花一现。
与此同时,团队内部的文化冲突也在加剧。虽然公司初步完成了上下统一的思想,但“改造传统套路”的模式无疑触碰了不少人的舒适区。企业内部有部分员工开始担忧,这样打破传统边界的激进更像是一场冒险。高层之间对“如何找到第二款爆品”的讨论愈发激烈。
【第二高潮】
就在东风日产还在焦灼于短期困局时,一个令全行业侧目的数据出现了。5月底,他们宣布,N7的产能调升至一万台。这背后是团队转型的惊天反转:原本更习惯传统流程的制造团队开始彻底融入了快速响应模式,通过分拆生产链,将原本的三、四步流程浓缩成两步,同时打破部门之间的层级界限。这种基于“真问题”的敏捷迭代,像极了小米的供应链管理逻辑。
但让人更为惊讶的是,由N7引发的合资改革远不止于此。一些长期负责产品开发的中层管理开始意识到:“过去的认知,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市场。”他们尝试对比新势力的品牌运营模式,推动传统销售模式向“客户直接反馈”的逻辑靠拢。这意味着,东风日产突然从一家公司变成了一个类似“商业创业团队”的全力演进。几次动作迅速见效:上市前两个月,N7不仅销量持续上涨,还逐步打开长期口碑局面,一些之前批评东风日产不懂中国市场的讨论变得弱化。
【第二低潮】
尽管局面看似稳定,但N7的成功背后隐藏的不确定性仍然显而易见。首先,能否从这一款车扩展到更多品类?接下来的五款新能源车型能否保持同样的市场爆发力?这是一个显然无法简单复制的方向。而真正的问题还和全球供应链赔付机制有关。一旦成本上涨,接下来几年的产品能否继续保持低于市场平均的充足毛利,对东风日产来说是严峻的挑战。
其次,文化转型还远未完全落地。虽然高管和年轻员工的共识有所加深,但日产的全球化机制仍然影响着具体决策的灵活性。部分业务环节仍然采用相对僵化的授信方式,而供应链合作方的选择也受限于东风日产内部资源匹配的不均性。
最关键的是,市场竞争的压力越发严重。在主流新能源领域,自主品牌已经全面占据头部位置,合资企业的竞争弱势逐渐显现。N7虽打开了局面,但如何从“昙花一现”走到真正的长期增长,还需要时间发酵。
【写在最后】
东风日产拼速度,拼智能,拼定价,确实拿出了三分惊喜,也承载着七分风险。就像拿破仑对速度的痴迷既成就了他,也毁了他。N7背后,东风日产仍然是一家“正在渡河”的公司,他们急于用“合资新势力”的标签重新定义自己,但靠背水一战,能打多久?或许,真正的问题是,今天的市场需要多少个N7?毕竟,传统企业的转型从来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场长跑。而长跑,考验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
【小编想问】
压着成本做爆品,东风日产还需要多久才能变成一个“真正的合资新势力”?假如N7的后劲不足,东风日产怎么办?你觉得传统合资车企还有多少生存空间?欢迎留言,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会考虑N7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