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圣”防盗到“声学伟哥”,小米汽车正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小米拿了个奖。

一个叫什么智能座舱大会的奖。

讲真,这种会每年都有,这种奖每个厂家轮流拿,跟幼儿园老师奖励的小红花差不多,本质是凑在一起互相吹捧,图个乐呵,顺便发点通稿,让自家股价看起来更眉清目秀一点。

从“大圣”防盗到“声学伟哥”,小米汽车正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有驾

但小米这个奖,就有意思了。

不是奖本身有意思,是他们拿来吹的东西,特别有意思,有意思到三体人看了都觉得地球科技树是不是被谁给锁歪了。

他们吹的第一个点,叫“车外唤醒攻击防御”。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硬核,特别赛博朋克,感觉下一秒就有黑客帝国里的特工史密斯站在你车窗外,用摩斯电码清嗓子,企图骗你的车打开门,然后偷走你放在副驾上昨天没吃完的半个煎饼果子。

小米说,他们自研的声音大模型“Xiaomi Dasheng”,能做到99%的车外唤醒攻击抑制率。

我看到这个“大圣”的时候,太阳穴都一个趔趄。怎么,雷总这是请了六耳猕猴来当产品经理吗?还是说这个AI练成了火眼金睛,能分辨出车窗外的是妖怪还是你二舅?

这个场景,我必须给你们演绎一下。

一个笨贼,为了偷一辆小米YU7,他没有选择更朴实无华的板砖,而是选择了技术含量更高的路线。他花了三年时间,报了个播音主持班,专门研究车主的声纹、语调、口头禅,甚至连车主感冒时的鼻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潜行到车旁,清了清嗓子,用夹杂着山东口音的普通话深情呼唤:“小爱同学,开窗,我想给你背一首将进酒。”

然后小米汽车里的“大圣”模型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它通过车外的麦克风阵列,分析出声音来源的混响和空间特征与车内环境不符,同时检测到20米外有只野猫在打呼噜,综合判断,这是一个陷阱。于是系统默默拒绝,顺便给车主手机发了个推送:“有人在外面cosplay你,声音还挺像,建议报警。”

从“大圣”防盗到“声学伟哥”,小米汽车正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有驾

你看,这个故事是不是充满了科技感、人文关怀和那么一丝丝的荒诞?

从“大圣”防盗到“声学伟哥”,小米汽车正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有驾

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智能座舱的关键也不在什么大模型,而在你根本没法预测的现实场景。真正对你的车有威胁的,不是那个学了三年口技的雅贼,而是小区里倒车不长眼的大爷,或者一个能把篮球精准砸在你引擎盖上的熊孩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这个99%的防御率,防得住大爷吗?

所以这个功能,本质上不是一个技术,它是一场表演,一场精心设计的行为艺术,主题就叫“你看我多牛逼,连这种万年一遇的场景都想到了”。不务正业,但姿势一定要帅。

然后是第二个点,“五音区技术”。

这个就更典中典了。说白了,就是车里坐五个人,主驾、副驾、后排左中右,每个人说话,车机都能识别出来是谁在发号施令,然后执行个性化需求。比如主驾说“导航去公司”,副驾说“放首歌”,后排说“把空调开大点”。

听起来是不是很和谐,很智能,一家人其乐融融?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告诉你真实的车内场景是什么样的。

是我老婆在副驾喊“小爱同学,放周杰伦!”,我儿子在后排哭着喊“不!我要听孤勇者!”,我妈在另一边说“你们吵什么吵,来一首最炫民族风!”。

这时候,你这个五音区识别技术,是打算干嘛?是打算复刻一个联合国安理会现场,让五大常任理事国在车里用语音进行否决权投票吗?

这哪里是智能座舱,这分明是一个移动的家庭矛盾放大器。以前大家抢的是电视遥控器,现在好了,战争升级了,直接在车里进行无差别语音指令饱和攻击。小米汽车,怕不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需要心理咨询师介入的“战场调解员”。

“检测到后排用户情绪激动,正在播放《冷静一下》。”

“检测到主驾和副驾指令冲突,已自动导航至最近的民政局。”

你看,这才是科技应该有的样子,充满了黑色幽默。他们是真的懂用户在车里吵架的痛点,并用技术把这个痛点具象化了。

最后,也是最让我蚌埠住的,叫“运动声浪”。

一个电车,花那么大功夫,又是独立芯片,又是24个算法模块,去模拟燃油车的引擎轰鸣声。

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不自信?

我愿称之为“声学伟哥”。

这就好像一个练了很久肌肉的猛男,非要在身上画八块腹肌的纹身。大哥,你本来就很强了,为什么还要去cosplay你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电车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安静,结果你现在告诉我,你花钱研究怎么让它重新吵起来。这不就是压缩毛巾吗?本来好好的毛巾,非要压成一个硬币大小,用的时候再泡开。诶,我就是玩儿。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声浪比作压缩毛巾,好像有点侮辱压缩毛巾了。

这个功能的核心,是满足了一部分用户潜意识里的“合法装逼权”。开个电车,悄无声息地超过别人,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少了那种“老子来过,并且很响”的仪式感。现在小米给你补上了。一脚电门下去,车内音响同步播放“V8不死,只是凋零”的BGM,声浪和推背感同时到达高潮,那一瞬间,你感觉自己不是在上班的路上,而是在勒芒的赛道上。

虽然这一切都是假的,是电子模拟的,是车载音响的自嗨,但爽,就是爽。

但能过,就是能过。

所以,把这几个“领先科技成果”串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发现小米,或者说现在所有的新势力,都悟了。他们悟到了一个掀桌子式竞争法则的真谛:技术不一定要解决真问题,但一定要能创造新故事。

车外唤醒攻击,是一个安全故事。五音区识别,是一个家庭故事。运动声浪,是一个性能故事。

这些故事,跟车好不好开,关系大吗?不大。但跟车好不好卖,关系太大了。

因为现在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竞争,而是认知竞争,是信仰战争。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什么性价比都没用。会买奔驰的人,就是为了那个标,你跟他说什么双离合顿挫他都觉得那是德味。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小米现在要做的,就是给自己的品牌注入这种“玄学”。它需要一些听起来很厉害,但普通人又不太懂,可以在饭局上拿来吹牛逼的东西。

“诶,我的车,能防黑客语音攻击,厉害吧?”

“诶,我的车,我们一家五口人说话它都听得懂,厉害吧?”

“诶,我的车,虽然是电动的,但能发出跑车的声音,厉害吧?”

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这个奖的本质是什么?本质是小米告诉所有人,别看我价格掀桌子,我技术上也在整活儿。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你觉得它重要。让你在跟别人吹牛的时候,除了便宜,还能多一个听起来很牛逼的词。

这就够了。

信仰,都是从这些胡说八道开始的。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