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聚会多了、夜宵摊热闹了,酒桌上的推杯换盏成了不少人的日常。可喝完酒,是不是只要不开汽车就万事大吉?广东最近发生的两起醉驾案件给出了明确答案:无论你是开小车还是骑电动自行车,只要沾上酒精,上路都可能面临法律的惩罚。
现场直击:侥幸心理害人不浅
7月18日晚,在惠州城区某重点路段,一辆银色小轿车被交警拦下检查。刚摇下窗户,一股浓烈的酒气扑面而来。驾驶人李某自信满满地表示“头脑清醒”,但呼气检测结果却显示高达154mg/100ml,血液检测更是达到140.35mg/100ml——标准线远远被突破。这种情况下,无论李某怎么辩解,都已涉嫌醉驾,被依法处理。
编辑走访发现,不少市民对于醉驾危害其实心知肚明,但总有人抱着侥幸心理,“我没事”“离家近”“技术好”,殊不知,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一旦落到自己头上,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幸。
误区揭秘:“非机动车”不是免死金牌
更让人咋舌的是7月8日深夜中山的一起事故。一名刘姓男子在家喝过几杯后,又骑着电动自行车外出打牌,还在途中继续饮酒。当他横穿马路时,与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发生碰撞。交警赶到现场时,他浑身散发着浓重的酒味,经检测呼气含量高达206mg/100ml!面对处罚,他竟然理直气壮地说:“我这是非机动车,不算醉驾。”
人工排版符号→ 采访中,多位交通执法人员反映,这类认知误区普遍存在。有些市民以为只有开汽车才叫“危险”,殊不知,《道路交通安全法》早已明确规定,无论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只要饮酒驾驶,都属于违法行为。而且近年来涉及电动车、摩托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事故频发,其危险性并不亚于传统车辆。
现实教训:一次疏忽可能酿成终身遗憾
据权威媒体报道,每年因醉驾引发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触目惊心。不久前,就有司机因为贪杯之后还敢上路,结果连人带车冲进河里;还有人在城市主干道上撞毁多辆停放车辆,更有甚者因骑行电动车进入快车道与货运车辆相撞造成重伤。这些血淋淋的案例不断提醒我们,“侥幸”两个字背后藏着多少家庭悲剧?
真人操作痕迹→ 一位受访居民感慨:“平时看新闻觉得这些事离自己很远,可真遇到了才知道悔之晚矣。”生活中的麻痹和轻视法规,有时候就是悲剧降临最直接的原因。
守住底线,从自身做起
广东公安部门持续开展夜查行动,对各类涉酒驾驶实行零容忍态度,并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一个参与道路交通的人都明白——无论你开什么类型的代步工具,只要喝了酒,就绝不能再碰方向盘或把手。这不仅仅是对法律负责,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

编辑走访发现,如今越来越多市民主动选择代驾或公共交通回家,也有不少单位组织员工参加普法讲座,让大家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线。但也有个别抱侥幸心理的人依旧顶风作案,需要全社会共同监督与劝导,共同营造安全文明出行环境。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一次任性就能改变命运,你还会为了那点“小方便”冒险吗?对于那些仍然拿“非机动车”为借口拒绝守规矩的人,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