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北京打车时遇到了一位网约车司机老张,他刚换了辆深蓝S7增程版。聊起原因,他眼睛一亮:“充电桩排队太耽误接单了!这车又能加油又能充电,跑长途心里踏实。关键才15万,比纯电划算多了。”老张的故事不是个例——去年中国增程式车型销量暴涨118万辆,连原本专注纯电的小鹏都一口气规划了5款增程车。但问题来了:都说它能省油省钱,可有人吐槽跑高速时油费反超燃油车;宣传保值率高,三年后真能扛住吗?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增程技术的真实魅力,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一、销量逆袭:从“技术备胎”到市场顶流
曾几何时,增程式被调侃“脱裤子放屁”,如今却成了车企的“香饽饽”。理想L系列凭“无续航焦虑+纯电体验”吃透家庭用户,节假日返乡不用查充电桩的设计,让用户纯电行驶占比超65%。赛力斯更在三四线城市杀出重围——问界M5成了婚车新宠,60%销量来自非一线城市,12%车主甚至从未用过充电桩。这股热潮背后,是中国用车场景的精准匹配:仅10%家庭能装私桩,北方冬季续航打五折,高速充电排长队。
增程的杀手锏是“油电双修”。小鹏工程师在新疆测试时发现,零下20℃的环境下,增程版比纯电多跑150公里;理想用户90%市内通勤用电,长途油耗反比同级燃油车低30%。更关键的是价格下探:北汽研究院数据显示,增程车已从20万+降到10万区间,明年可能跌破10万门槛——这意味着普通家庭买它和买油车一样轻松。
二、油费账本:城市省一半,长途不焦虑
有人说增程跑高速费油?咱先看真实账本。以深蓝SL03增程版为例:年均电费800元+油费1200元,比燃油车省5000元。这得益于日常通勤的“纯电红利”——像老张这类用户,每天50公里通勤,一周充一次电,月电费不到100元,比油车直接砍半。跑长途时,一箱油续航八九百公里,去年有车主国庆自驾西藏,中途只加两次油,彻底告别“充电桩恐慌”。
当然,极端场景如高速亏电时,油耗可能飙到9L/100km。但车企早有对策:理想新车型用AI算法,能根据导航路况自动切换油电模式;小鹏把5C超充技术嫁接到增程车,充电10分钟续航增300公里。深蓝测试的行李箱大小增程器,北汽的38分贝静音技术(相当于图书馆环境),以及内蒙古试点的甲醇增程车(每公里成本0.15元),都在持续优化能耗体验。
三、保值真相:三年残值率吊打纯电
买车最怕“新车落地打八折”,但增程给了惊喜。查博士2025年报告显示:增程式车型三年保值率普遍优于插混和纯电。理想L系列堪称标杆——L9三年残值率稳居增程车榜首,比同级纯电车平均高15%。这背后是三重逻辑:
一是技术简单耐用。增程发动机只发电不驱动,故障率比插混车低30%,修车师傅都笑称“没活干”。
二是绿牌政策加持。北上广深等限牌城市,免购置税+牌照优势让二手市场抢着收,转手能多卖2万。
三是用户习惯优化。70%的车主纯电行驶占比超80%,电池损耗低,车况更好维护。
四、未来进化:大电池小油箱,纯电体验再升级
担心增程是“过渡技术”?车企用行动回应质疑。智己推出“超级增程”概念,电池容量飙到77kWh,纯电续航达210km,彻底告别“增程器依赖”;理想L7 Max将电池从44.5kWh升至58.5kWh,油箱反而从65L缩至55L。这种“纯电上调、增程下调”的路线,正重塑技术价值——当纯电续航突破300km,增程器退居“应急电源”,用户体验无限接近纯电。
更振奋的是全球化布局。蔚来基于NT3.0平台打造的增程车,纯电续航300km、综合续航1500km,主攻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0%的欧洲市场;宝马iX5增程版、广汽丰田汉兰达增程版等合资车型纷纷入场,让中国技术站上世界舞台。
结语:家庭用车的“全能拍档”
回看老张的选择,增程车的魅力在于“不妥协”——通勤用电省成本,长途用油省心,政策优待省焦虑,二手转卖省亏损。它像一把汽车界的“瑞士军刀”,精准切中中国家庭的多元需求。随着10万元级增程车普及、1500km续航技术落地,这场油电协同的进化远未终结。如果你家没私桩、常跑长途,又追求平顺安静的驾驶感,增程或许正是那个“鱼与熊掌兼得”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