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入华37年再出发:双品牌”重塑豪华电动车格局
家里那台老奥迪A6,车钥匙都磨得掉漆了,副驾驶的座椅还留着当年爸妈送我上大学的咖啡渍。小时候觉得这车气场两米八,谁开谁是大老板。没想到一晃眼,奥迪已经在中国混了37年,还能玩出新花样。这回上海车展,新AUDI品牌和E5 Sportback一亮相,我表弟立马在群里发:“你们老古董看不懂,现在年轻人买电动车就要科技感!”他这话听着有点呛,但也扎心。
说起最早那会儿,“加长版”还是个稀罕词。1988年奥迪把100拉长轴距搬进中国,那阵子亲戚朋友聚会聊起“官车”,十有八九都是指它。我爸常吹牛,说当时开着单位配的黑色四环下乡考察,被村口小孩围观半天,“那气派劲儿,不输现在啥SUV。”可时代变了,这种排面早就不是唯一标准。
宋斐明讲得挺实诚,新AUDI不是简单搞个新标志或者换壳,而是彻底从中国用户需求出发。“为中国而生”,这话以前听多了,总觉像广告词。但现在市场卷成这样,你不真拿点东西出来糊弄不了大家。尤其这些追求智能互联、设计先锋感的新一代消费者——我妹就是典型代表,上次陪她逛4S店,她一句“内饰太土、屏幕太小”,销售员脸都绿了。
身边不少90后同事也吐槽过,以前觉得德系豪华稳重厚道,现在更关心APP好不好用、语音助手灵不灵光,还有氛围灯是不是够炫酷。他们认准的是体验,不单纯看logo。这波新AUDI,就是冲着他们来的吧?宋斐明说目标用户就是“科技先锋”。果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和刚需,有时候连选装包都挑到头秃。
记得几年前单位采购公务用车,还专门讨论过到底选传统四环还是别家新能源。当时技术输入主要靠德国原厂方案,本地化更多体现在调校舒适性上,比如空调风量适合南方湿热天气。但到了今天,人家直接搞体系共创——quattro工程师飞来飞去跟国内团队一起干活,这才叫深度合作。不只是贴牌,更像兄弟齐心做大事。
一个哥们去年刚提了一辆进口四环,他总爱嘲笑我们国产配置缩水。我怼他:“你知道E5 Sportback研发的时候德国工程师专门跑来国内试路吗?连高速服务区吃饭都跟咱一样挤队。”他说信服,说白了技术协同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打破隔阂,各取所长。不然怎么可能应付咱这么刁钻的消费胃口?
说到产品矩阵,今年夏末E5 Sportback上市后,两三年内还要推两款纯电车型。据说明显是瞄准不同细分市场布局。有网友评论:“以前以为只有油改电才叫创新,现在看来全平台数字化才是真本事。”这种观点放五年前肯定被喷,如今反倒成主流声音。有意思的是,我爸看到新闻后问我,“以后还能买得到传统四环吗?”放心啦,两条线并行,一个主打全球范儿,一个死磕本土创新,该稳重的继续稳,该折腾的新鲜感也不会少。
其实很多老司机对“双品牌”战略还有疑虑,总担心是不是割裂自家血统。我表姐夫曾经一本正经分析:“名字变花哨,是不是以后售后维修更麻烦?”但官方态度很明确,无论哪条线,都统一质量安全标准,不存在哪个高哪个低,只不过侧重点不同罢啦。本地需求越来越多元,你想让所有人穿一样制服,也是不现实滴嘛!
合资3.0时代这个词第一次听见还怪拗口,其实仔细琢磨就是中德双方各拿绝活,共同搭建体系。从前只学皮毛,现在直接参与底层开发,这转型幅度确实挺大。有网友留言爆梗:“以前叫‘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现在和尚请进庙一起抄佛经!”画面感一下子拉满,看似玩笑,其实也是对行业现状的一种真实写照吧。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宋斐明提到成为先锋需要勇气,更需要预判趋势。这话搁生活里也是金句。就像换手机,每次纠结安卓苹果,到头来还是看自己习惯啥;汽车升级迭代快如闪电,但核心始终离不开体验与安全。今年春节走亲戚,大舅非让我试驾他的燃油版四环,说动力强劲、省心耐造。但等我带他去试驾新款纯电动,他惊呼一句:“咋感觉比我的静音好多!仪表盘还能刷短视频?”瞬间秒懂什么叫科技改变生活(虽然刷短视频功能最好别让交警叔叔知道)。
有些怀旧党依旧执念于经典味道。“百年历史”的招牌确实难复制,可要一直巅峰状态未免也太累。而且挑战随时都有,要紧的是有没有持续自我进化能力。这么多年下来,从加长轴距到数字平台,从单一路线到双品牌并行,每一步其实都是水滴石穿积累出来的结果,并非靠某个爆款车型撑起来那么简单哦!
最后留个小互动:假如你手握30万预算,会选择传承经典味道的大四环,还是尝鲜充满未来感的新AUDI?或者根本纠结于怎么安利爸妈接受智能座舱这种玄学操作?欢迎分享身边那些关于豪华与创新的小插曲,比如亲友团吐槽/夸赞/神补刀,让我们看看大家到底站哪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