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假期刚过,一条视频在社交平台刷了屏:山东威海一位小米SU7车主,眼睁睁看着自家车在没人操作的情况下突然启动,缓缓滑出家门口,差点撞上邻居的电动车。他光着脚冲出去才拦住车。更让人不安的是,监控显示,他和妻子当时都在屋里,手机放在茶几上,屏幕黑着,没人碰过。
小米客服最初的回应是:“可能是误触了手机App。”可车主直接甩出了监控视频——三步验证、手机未解锁、无任何操作。这哪是“误触”,简直是“幽灵启动”。
这事听起来像科幻片,但类似的“幽灵事件”在智能汽车圈并不罕见。苏州有车主说锁车后大灯自己亮;广州有人反映雨天系统突然无故刹车;还有人发现车在静止时自动切换驾驶模式。厂商的回应却出奇一致:“操作不当”“信号干扰”“软件小bug”。
可问题来了:当一辆车能自己启动、自己刹车、自己判断路况,它就不再只是四个轮子加一台发动机。它是移动的数据终端,是贴身的智能设备。而一旦它出问题,谁来告诉我们真相?
我们买的是一辆车,还是租了一台装了轮子的手机?当它突然“发疯”,我们连查看它“日记”的权利都没有。
现在的智能汽车,每天产生数GB的数据——转向角度、刹车力度、系统状态、传感器信号、甚至你什么时候开了座椅加热。这些数据记录着车的“生命体征”,也是事故或异常时最可靠的证人。可问题是,这些数据存在谁手里?谁有权读?怎么读?
答案很现实:车企。
大多数时候,车主连自己车的完整数据长什么样都没见过。你去查,客服要么说“不清楚”,要么只给一段模糊的摘要,格式还看不懂。这就像你家的监控被物业锁在办公室,出事了只能听他们口头描述。
但法律其实站消费者这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说,你有权知道商品的真实情况;《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你的车跑出来的数据,属于你的个人信息,你有权查阅、复制。2025年9月,北京一位特斯拉车主起诉车企,法院一审判决特斯拉必须提供事故前30分钟的完整行车数据。这案子判得清楚:车是你的,数据的知情权也该是你的。
可现实是,多数人根本走不到打官司那一步。车企一句“涉及商业秘密”“系统复杂”,就把你挡在外面。他们掌握着技术解释权,也掌握了定义“真相”的权力。你说车自己跑了,他说你误触;你说系统误判,他说环境干扰。没有数据,你拿不出反证;没有第三方解读,你连数据都看不懂。
这背后,是一场不对等的博弈。一边是掌握全部技术细节和后台数据的厂商,一边是连App都未必玩得转的普通用户。当故障发生,消费者天然处于弱势——不是因为他们不懂技术,而是因为整个系统的设计,就没给普通人留出“自证”的空间。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并非完全无路可走。国内已有多个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比如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检集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还有查博士、检车家等市场化平台。它们可以接受车主个人委托,对车辆进行独立检测,包括读取系统日志、分析软件状态、排查电子故障。这些报告在司法和保险领域都有认可度,是打破车企“数据垄断”的关键武器。
只是,这条路不该走得这么难。一辆车动辄二三十万,是普通人仅次于房子的大宗消费。当它出现异常,车主不该先当侦探、再当律师、最后还得自己找“裁判”。行业需要更透明的数据共享机制,需要强制车企在争议发生时,第一时间向车主开放可读、完整的运行日志。监管部门也应推动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让第三方机构能便捷介入,让检测结果更具公信力。
回到那辆自己开走的小米SU7。它最终被送进4S店,技术人员说“没发现硬件故障”。可车主要的从来不是一句“正常”,而是想知道:为什么它会响?为什么它会动?为什么安全机制没起作用?这些答案,本不该由厂商单方面“宣布”,而应由数据说话,由独立判断来验证。
智能汽车的时代已经来了。我们欢迎它带来的便利,但也必须警惕它带来的新风险——当机器越来越聪明,我们不能在真相面前越来越沉默。车可以自动,但责任不能自动规避;系统可以升级,但消费者的知情权不该被“屏蔽”。
下次你坐进驾驶座,别忘了:你不仅是乘客,更是这台智能终端的主人。而主人的权利,不该在出事时突然“离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