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国内新能源汽车圈里有件大事,很多人都在聊。
就是那个一直走高端路线的蔚来汽车,跟合作了九年的“老伙伴”——有国资背景的江淮汽车,正式“分家”了。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说什么的都有。
有人说蔚来这是甩掉了包袱,要轻装上阵大干一场了;也有人替它捏把汗,说这蔚来以前可是靠着国资的扶持才活过来的,现在自己单干,前头的路到底是宽阔的大道,还是更看不清的迷雾呢?
这事儿关系到咱们中国自己的新能源品牌,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
要说清楚这事,得从头讲起。
蔚来和江淮的这段关系,有点像一场谈了九年的恋爱,从一开始的甜蜜合作,到后来的矛盾重重,最后和平分手。
想当年,差不多十年前,蔚来还是个刚成立的新兵,满脑子都是造高端智能电动车的好点子,可问题是,它自己没有工厂,车造不出来。
这时候,咱们安徽的老牌国企江淮汽车伸出了手。
江淮有成熟的生产线,有造车资质,蔚来有前卫的技术和品牌定位。
俩人一合计,干脆合作吧,你出技术我出工厂,蔚来给江淮付点代工费,这事儿就成了。
这种模式在当时挺新鲜的,也让蔚来很快就把车量产出来了,可以说,没有江淮的“托举”,蔚来可能刚起步就得摔个大跟头。
可光有工厂还不够,到了2019年,蔚来遇上了大麻烦,钱快烧光了。
车卖得不理想,研发又是个无底洞,公司的股价跌得惨不忍睹,眼看就要撑不下去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合肥的国资站了出来,像个“及时雨”,一下子投了一百多个亿,硬是把蔚来从悬崖边上给拉了回来。
这笔钱不光是救命钱,更重要的是,它给了蔚来一个强有力的“国资背书”。
大家一看,连政府都这么看好它,那肯定错不了,于是资本、市场对蔚来的信心一下子就回来了。
为了让关系更牢固,后来双方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叫“江来”的合资公司,专门管生产制造的事,看起来是要深度绑定,奔着天长地久去了。
但是,过日子久了,总会有磕磕碰碰。
蔚来这边慢慢觉得有点“憋屈”。
根据一些说法,这九年下来,光是给江淮的代工费就付了三十多个亿。
对于一个本来就一直在亏钱的公司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更让蔚来头疼的是,在代工模式下,很多事情自己说了不算。
比如说买零件这事,蔚来没法自己直接管,这中间就可能出现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这对于一个天天喊着要降本增效的公司来说,简直是如鲠在喉。
蔚来的创始人李斌后来也公开说,如果车完全由蔚来自己来造,制造成本能降低百分之十。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那“分手”也就是早晚的事。
去年年底,蔚来干脆花了三十多亿,把江淮给它代工的两座工厂买了下来,这下总算有了自己的“准生证”,可以名正言顺地自己造车了。
那个象征着双方合作的“江来公司”也就注销了,九年的合作关系,就此画上了句号。
“分手”是分了,但更大的问题来了。
蔚来这些年累计亏损的数字,已经超过了一千个亿,这个数字在中国所有造车新势力里头,可以说是“独一份”了。
很多人就想不通,你为了省那三十多亿的代工费,就想填上一千亿的亏损大坑?
这账怎么算都不对劲啊。
对于这个疑问,李斌的解释是,我们蔚来做账比较“老实”。
别家公司花在研发上的钱,可以算作是公司的资产,然后分好多年慢慢扣,这样每年的利润报表就好看一些。
但蔚来是把研发投入直接当成当年的费用给扣掉了,所以账面上看亏损就特别多,但实际上公司的资产状况是很健康的。
这个解释听起来有道理,但大家伙儿的疑问又来了:好,就算你研发投入大,那这上千亿的钱,到底花出了什么样的效果呢?
要说电动车最核心的技术,也就是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驾驶这几样,蔚来好像没有哪一项是做到了绝对的行业第一。
反倒是它那个可以换电池的“换电模式”,成了它最响亮的招牌。
可蔚来自己也说了,建了三千多个换电站,总共也就花了一百来亿。
那剩下的大头开销去哪了呢?
翻开财报一看,大家发现,蔚来的销售费用涨得特别快,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
这钱主要就花在了它那些开在市中心黄金地段的“蔚来中心”上了。
去过的人都知道,那地方不像个卖车的店,更像个豪华会所,有咖啡喝,有地方给孩子玩,环境特别好。
这种模式对提升品牌形象和用户体验确实有帮助,但也确实是太烧钱了。
面对这么大的亏损压力,蔚来肯定得想办法破局。
它的办法就是推出一个新品牌,叫“乐道”。
这个品牌不走高端路线了,定位是二三十万的家庭用车市场,想靠这个来走量,实现扭亏为盈。
可以说,乐道这个品牌,承担着整个蔚来公司的希望。
乐道最大的卖点,就是可以跟蔚来共享技术,还能用蔚来的换电站。
你想想,花更少的钱,就能享受到高端品牌的服务,这听起来确实很吸引人。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有点打脸。
有山东的车主就反映,自己所在的城市虽然有蔚来的换电站,但是乐道的车开过去,却换不了电,系统不兼容。
这就很尴尬了,承诺好的核心服务兑现不了,为了卖车,销售人员只能把原本赠送的换电券,折算成现金优惠给客户。
这种“画饼”的行为,对品牌的信誉伤害是很大的。
更关键的是乐道的销售模式,它主推一种“电池租赁”方案,就是你买车的时候可以不买电池,车价一下子能便宜不少,然后每个月再交点电池租金。
这对消费者来说,购车门槛大大降低了,是好事。
但对蔚来自己来说,一块电池成本十几万,靠每个月收几百块租金,得猴年马月才能回本啊。
这在短期内能拉动销量,但长期来看,对公司本就紧张的现金流来说,压力就更大了。
所以你看,蔚来现在的情况确实挺复杂的。
它告别了国资的扶持,想靠自己单干,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也是形势所迫。
它推出了新品牌乐道,想在主流市场杀出一条血路,这也是一个正确的战略方向。
但无论是自己建厂降成本,还是靠新品牌冲销量,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李斌一直说要坚持“长期主义”,眼光要放长远。
但市场是残酷的,资金是有限的,消费者的耐心也是有限的。
蔚来这场“单飞”大戏,究竟是能迎来一个光明的未来,还是会陷入更深的困境,现在谁也说不准,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