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老百姓身边有个事儿聊得特别火,就是关于“智能汽车”到底靠不靠谱。
现在买车,销售都跟你说这车多聪明,能自己开,能自己刹车,好像有了它,咱们在路上就高枕无忧了。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前不久,懂车帝这个平台联合咱们国家的央视财经,干了一件大事,他们搞了一场堪称“智驾高考”的大型测试,把市面上能叫得上名号的,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咱们国产的,近四十款热门智能汽车全都拉到了一块儿,来了个不打招呼的突击检查。
结果这一查,可真是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几乎没有一辆车能拿到让人满意的分数,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很多人看完都捏了一把汗。
测试结果一公布,网上立马就炸开了锅。
各种声音都有,但其中闹得最凶的,就是很多人指责懂车帝,说他们这个测试不公平,是在“作弊”,故意“黑”某些车。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是懂车帝真的当了个偏心眼的“监考老师”,还是这些智能汽车真的还需要好好“补补课”?
咱们今天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好好捋一捋。
先说说这个测试有多硬核。
它不像咱们平时看的一些小评测,开着车在路上溜达一圈就完事了。
这次的测试项目,足足有十五个,而且个个都是咱们开车时最怕遇到的“要命题”。
比如,有一个场景是模拟咱们晚上在高速上开车,前方因为施工,车道突然变窄,而且还停着一辆没有开灯的大卡车。
你想想这个画面,速度快,光线差,突然出现一个庞然大物,这对人和车都是极大的考验。
结果呢?
参加测试的近四十款车里,只有不到一半,准确地说是47%的车,能够成功地识别危险并且安全地躲开。
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车,在那个瞬间可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一个场景更让当爹当妈的人揪心,就是模拟“鬼探头”。
一个小孩模样的假人,从路边停着的车子后面猛地冲出来。
这种情况,别说是机器了,就是经验再丰富的老司机,也常常反应不过来。
测试结果显示,有58%的车辆能够及时发现并刹住车。
这个数字听起来比上一个好点,但反过来想,依然有超过四成的车没能刹住。
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安全风险。
所以,当这份“成绩单”摆在大家面前时,很多人都沉默了,原来我们信赖的“智能驾驶”,在真正的危险面前,还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靠。
成绩不好,总得找个原因。
很快,网上就掀起了一场巨大的争论,矛头直指这次测试的组织者懂车帝。
其中,被大家揪住不放的一个细节,就是“跟车距离”的设定。
很多网友,包括一些自称懂车的人都说,懂车帝在测试里“动了手脚”,给不同的车设置了不同的跟车距离。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跟车距离远,车子反应的时间就长,当然更容易躲开;跟车距离近,反应时间短,神仙也难救。
他们认为,懂车帝就是通过这个小小的设置,操控了整个考试的结果,想让谁不及格,谁就得不及格。
这个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毕竟控制变量是做实验最基本的原则,如果这个最重要的变量都控制不好,那测试的公平性确实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我们得看看懂车帝到底是怎么做的。
其实,在他们发布的完整测试视频里,关于测试规则早就说得明明白白。
这次测试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有车辆都开启了各自车企宣传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NOA。
这才是测试的关键,测的就是车企卖给你的这个“智能”功能。
至于大家最关心的跟车距离,测试方并没有像传言中那样随心所欲地调整,而是统一将所有车辆的跟车距离,设置在了系统自带档位的“中间档”。
这个“中间档”的设定,一下子就让整个问题的性质变了。
为什么选中间档?
因为这最贴近我们普通车主的真实使用习惯。
我们买了带这个功能的车,大部分人不会去特意调到最近或者最远,要么用默认的,要么就选个不远不近的中间档位,感觉上最舒服也最踏实。
所以,懂车帝这么做,恰恰不是在测一辆车在极限状态下的理论性能,而是在检验这套智能系统在最常见的日常使用场景下,到底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这就像是检查一个学生,不是考他背书背得有多熟,而是看他遇到实际问题时,会不会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
这么一分析,那些指责“不公平”的声音就有点站不住脚了。
如果你觉得用“中间档”不公平,那我们不妨想一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第一,把所有车的跟车距离都调到“最近档”?
这样做,确实能把难度拉满,但问题是,有的车企在设计系统时,可能就没打算让用户在高速上用最近的距离跟车,他们的“最近档”可能本身就设定得非常激进,安全冗余很小。
用这种方式去测试,不就等于是在鼓励一种危险的驾驶行为吗?
第二,那都调到“最远档”?
这更没意义了。
如果每辆车都隔着老远跟车,那别说躲开一个静止的卡车了,就是路上突然出现一堵墙,它都有足够的时间刹停。
这样的测试,所有车都能得满分,但测不出任何真实水平,也就失去了测试的意义。
第三,有人说,那能不能统一一个绝对的距离,比如说,让所有车都保持100米的跟车距离?
这个想法很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几乎不可能。
因为现在市面上所有车的跟车距离调节,都不是用“米”来做单位的,而是分成几个档位,比如1档、2档、3档。
A品牌的2档可能是95米,B品牌的3档可能是105米,你根本没办法让它们都精准地保持在100米。
如果为了凑这个距离,让A车用最远档,B车用最近档,那这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公平吗?
所以,想来想去,懂车帝选择所有车都用“中间档”,这个看似简单粗暴的方法,反而是目前条件下最公平、也最能反映真实情况的选择了。
它测出来的,就是这套系统在出厂时被工程师标定的样子,是车企希望用户使用的样子。
如果在这个最常规的设置下,你的车都无法应对危险,那该反思的,难道不是车企的系统逻辑本身就有问题吗?
这场风波,其实给我们所有人提了个醒。
问题的核心,早就不在于测试方法是否完美无瑕,而在于我们对智能汽车的期待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这次测试,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行业的光鲜外表下,那些亟待解决的安全短板。
它真正打脸的,是那些把“辅助驾驶”当成“自动驾驶”来过度宣传,给消费者制造不切实际幻想的厂家。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严苛甚至有点“不留情面”的测试,对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不怕发现问题,就怕捂着问题、藏着问题。
尤其是看到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在这次测试中也暴露出不足,我们更应该感到庆幸。
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鞭策着我们的工程师们不能只满足于堆砌功能和宣传噱头,而是要真正沉下心来,把安全这个最基础的功课做好。
只有敢于直面这样“惨淡”的成绩单,不断改进,我们中国的汽车品牌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从“大”走向“强”。
而对于我们每一个坐在驾驶位上的人来说,这次测试也是最好的安全教育:在技术能百分百保证安全之前,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踏实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