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价67万的摩托车牌照?这事儿怎么看都有点怪
先抛个让人“挠头”的数据:2023年,上海的沪A摩托车牌照价格最高时冲到67万元。对,你没看错,是牌照,不是车。要知道,67万这个价格,大部分燃油车豪华品牌的高配车型都能随便选了。可这张沪A黄牌,连辆车都没有,就这么一块能挂在摩托车上的铁皮,比很多家庭一年的总收入还高。
更奇怪的是,这还不是它的巅峰状态。2025年,沪A黄牌的价格虽然稍微回落了,一路降到53万元左右,但还是没有谁能说它“便宜”——毕竟,上海的沪C黄牌也能卖到16.6万元以上。更别提,这两年全国车市整体价格体系都在“卷”。从智能电动车到豪华燃油车,几乎所有品牌都在降价,车企抢市场抢得头破血流。但这种看似“不太正常”的摩托车牌照市场,价格反而一副“高冷”模样,甚至还能让人觉得“越跌越贵”。很多人看了这个现象,第一反应大概就是:“这也太离谱了吧?”但真是一片混乱吗?别急,我们拆开来看。
---
先拎清楚这个67万背后的逻辑。它只是牌照,为什么这么贵?这里其实有两层原因,一个和牌照本身有关,一个和政策挂钩。
先看牌照本身。上海的摩托车牌照分为沪A、沪C和蓝牌三种。沪A的路权是最核心的部分——简单说,只有它可以在市中心(内环区域)自由通行,且不限时段。相比之下,沪C、蓝牌就“寒酸”多了,几乎只能在郊区跑,连市区的边都摸不到。这就让沪A牌照变成了“稀缺资源”。再加上一个关键点:从2008年起,上海已经彻底停止新增摩托车牌照。也就是说,这块铁皮的存量只会越来越少,供需关系直接被锁死。
然后是政策。上海这些年一直在“限摩”。不仅没有新的牌照发行,连摩托车通行的区域和时间段都在不断缩减。更有意思的一点是,很多车主会把摩托车牌照转移到汽车上,导致市场上流通的沪A黄牌越来越少。这个转移操作听起来复杂,但其实只是把沪A的“路权”挪到四轮车上,毕竟在市区四轮车的实用性普遍比摩托车更高。结果就是,牌照不仅没贬值,反而因为“稀缺稀缺再稀缺”而持续增值。
所以,这67万的价格,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噱头”。它背后有市场逻辑,也有政策博弈。但问题是,这个价格的实际意义大吗?换一个角度想,如果整个市场上有价无市,牌照再贵,也不过是个纸面数字。
---
接下来,我们把市场里的具体数据捋一下,看看这个“吓人”的价格到底是真是假。
先看销量。这几年,上海摩托车的新增上牌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原因前面说过了,政策不允许新增牌照。但存量市场仍然有一定的交易活跃度——有些老牌照会通过二手市场流转到新的车主手里,这些交易中,沪A黄牌占据了绝对的“C位”。不过即便是这样,整个市场的交易量也很低,远称不上“火热”。换句话说,贵是贵,但并没有人挤破头要抢。
再看价格走势。2023年到2025年,沪A黄牌的价格从最高67万一路跌到53万,看起来跌了21%。但这个跌幅放到其他商品里,说实话,根本不算“暴跌”。尤其在一个没有新增供给、存量还在逐渐减少的市场里,这种波动更像是一种“自然回调”。甚至可以说,跌到55万、53万,反倒让这个市场看起来稍微正常那么一点了。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这块牌照的“毛利率”其实接近于100%。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不像车企卖车,需要付出原材料、生产、研发这些成本。它就是一块牌,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它的价格跌了这么多,市场并没有因此“受伤”——买得起67万的人,依然会买得起53万;买不起的人,永远也不会进这个游戏。
---
那么,这个市场是不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孤例”?其实也不完全是。
如果拿摩托车的沪A黄牌和燃油车的沪牌对比,你会发现它们有一定的相似性。上海的汽车牌照在过去几年也是一路涨价,尤其是在“限牌”政策下,拍牌价格曾一度冲到10万以上。虽然和67万没法比,但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稀缺、限量、路权。这说明,像沪A黄牌这种现象,并不是一个突兀的个例,而是整个大交通环境里的一个缩影。
再对标车企,新势力的动作和这事也有点像。比如造车新势力为了争夺市场,大量砸钱在研发和营销上,导致账面亏损看着很吓人。可你仔细想想,它们是在“亏”还是在“投资”?从长远来看,这些钱是为了抢占未来的市场份额,属于战略性支出。同样地,摩托车黄牌市场的高价,背后不仅仅是“暴涨暴跌”,更有对路权的长期博弈。
---
最后,我们回到核心问题:上海的摩托车黄牌价格会继续下跌吗?短期内,可能还会有一些波动。毕竟,整个市场的交易量有限,稍微多一点人出手,就会对价格产生明显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它完全崩盘的几率不大。原因很简单,政策没有松动,存量市场还在萎缩。
所以,这个67万,虽然看着吓人,但真拆开了,其实也没那么离谱。它既是市场供需的结果,也是政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未来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会不会进一步调整对于摩托车的限行政策。如果有新的变量介入,价格可能会有更大的波动;反之,这个市场会继续按照它自己的节奏运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看戏就好,别轻易下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