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俄乘用车出口2
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戏剧性。谁能想到,在中国汽车高歌猛进、一路向北横扫俄罗斯市场的巅峰时刻,最大的威胁,竟然不是来自一直跟我们掰手腕的美国,而是看似亲密的“老大哥”俄罗斯自己?普京这一招“回马枪”,着实让不少中国车企老板们半夜惊醒,估计连做梦都是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汽车和经销商那一张张愁苦的脸。但要说谁笑到了最后,恐怕还真就是普京。
故事得从2022年2月那个改变世界格局的清晨说起。俄乌冲突一爆发,欧美日韩的车企们跑得比谁都快,几乎是一夜之间,偌大的俄罗斯汽车市场就空了。这可不是个小池塘,而是片汪洋大海啊!眼看着这么大的蛋糕没人吃,咱们中国的车企,像奇瑞、吉利、长城这些“老江湖”,眼睛都亮了。机会来了!于是乎,浩浩荡荡的“汽车远征军”开赴俄罗斯。那场面,简直就是一场狂欢。两年不到,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从不起眼的9%,像坐了火箭一样,直接飙升到了61%。俄罗斯的大街小巷,从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随处可见挂着汉字LOGO的SUV和轿车。俄罗斯老百姓也买账,毕竟中国车便宜、耐用,配置还高,跟之前那些价格高高在上的欧洲车比,简直不要太香。中国车企赚得盆满钵满,那段时间,高管们脸上的笑容,比西伯利亚的阳光还灿烂。
然而,商场如战场,没有永远的蜜月期。正当大家以为这好日子会一直过下去的时候,普京出手了。2023年10月,俄罗斯政府突然发布新规,悄无声息地给火热的平行进口踩了一脚刹车,点名限制了几个卖得最火的中国品牌。这还只是个前奏。到了2024年4月,真正的“王炸”来了。俄罗斯联邦海关署一纸令下,关税系数直接上调到20%至38%,清关费最高飙到30000卢布,更狠的是,那个叫“回收利用费”的东西也跟着暴涨。这几招组合拳下来,直接打在了中国汽车的“七寸”上——价格优势。原本一辆漂洋过海、价格亲民的中国车,瞬间就变得不那么香了。更要命的是,连二手车的路子都被堵死了,老旧车辆的处理成本高得吓人。一时间,中国对俄乘用车出口的数据,就像遭遇了西伯利亚寒流,断崖式下跌。根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乘用车出口同比暴跌48.8%,卡车更是惨不忍睹,跌了87%。堆满汽车的仓库,成了经销商们 nightly噩梦的源头,有些扛不住的品牌,比如Livan和Kaiyi,甚至传出了要卷铺盖走人的消息。经销商们拆下闪亮的品牌招牌时,那心情,估计比莫斯科冬天的冰还冷。
普京为什么要这么干?他自己说得很明白:“这是为了支持国货。”这话听着冠冕堂皇,但背后却是赤裸裸的现实。冲突之下,俄罗斯能源卖不动,经济压力山大。而他们自家的“独苗”——拉达汽车,技术老旧,本来在中国车的低价冲击下已经摇摇欲坠。政府再不出手,这个“国宝”怕是真要被拍死在沙滩上了。所以,这波操作的核心逻辑很简单:挤走外来者,给自家的孩子“续命”。一时间,拉达的销量的确涨了,一度飙升34.4%,但这种靠政策强行输血的增长能持续多久?谁心里都没底。果然,到了2024年前五个月,拉达的销量也开始下滑26%,说明市场的真实需求并没有那么坚挺。中国企业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不仅损失了销量,更重要的是,那份曾经建立起来的信任,也出现了裂痕。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背刺”,中国车企们不能坐以待毙。一部分企业选择了更深的“本土化”道路。比如长城的Haval,干脆在俄罗斯图拉州的工厂加大投资,扩充产能,既然你提高进口关税,那我就在你的地盘上生产,这总行了吧?这是一种“打不过就加入”的智慧。而更多的企业则开始调转船头,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中东的沙漠、欧洲的古堡,都成了新的目标市场。同时,这次的教训也让所有人都清醒地认识到,光靠便宜是走不远的,技术创新才是硬道理。你看,2024年上半年,虽然对俄出口凉了,但中国汽车的总出口量却增长了18%,达到了惊人的3.48百万辆。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车,已经不再是只能在特定市场靠价格取胜的“吴下阿蒙”了。普京的这番操作,短期看是保护了本土产业,让他暂时“笑到了最后”,但从长远来看,却无意中成了中国车企转型升级的“催化剂”,逼着我们去更广阔、更残酷的全球市场里摔打、成长。所以,这到底是谁的胜利,谁的失败,恐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那么,你觉得在这场中俄汽车市场的博弈中,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是中国车企,还是普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