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站在展厅里,听到销售那边吵吵嚷嚷,结构图都翻了一遍。问界M8门外排队的场景多得离谱,估算每天大概卖出去1200-1500辆(体感,毕竟样本少),九月第二周还保持着那股火。这车确实火,怎么说呢?纯粹是稳扎稳打的老实人路线。
我记得去年刚开始摸这个行业的时候,总觉得一辆车有没有销量,最直观的还是信心。问界M8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消费者心里算了一笔账:买它,稳!而且,背后做的供应链拼搏也很关键。东西你要能一块拼出来,不会卡手,这个比喻怎么说呢?就像厨房煮面,面粉面粉,能赶得上锅,一锅端出来才行。供应链要保证原料到装配不会乱,像极了厨房的锅碗瓢盆,要快还得准,否则就变成碗碟碎一地。
这东西一环扣一环,研发也是一样。你以为研发就是搞技术,那倒未必。它其实就像整份菜谱,要给每个环节精准搭配,稍有差池,味道就变了。问界M8的成功,不光是靠品牌溢价,更多是研发这根线拉得稳,供应这根线也牢。去年我跟几个供应商聊过,他们说:别看车都差不多,后端用料、工艺差个几个百分点,成本就差好几百。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零跑C10和问界M8,实际体验有趣的得很。零跑C10的内饰感觉还可以,但用料和细节打磨没有问界那么细腻。操作起来,问界M8像是耐心辅导的老师,零跑C10还像个热情但大意点的学生。车机系统的反应速度也是个大差别,问界M8的界面做得顺畅,没有卡顿,而零跑在某些操作时还是会瞬间滞滞的,像按了快没有反应的拼图。
我想到个事:去年我还以为这些车就是玩模型的,实际上它们的供应链和研发得像造高楼一样,精雕细琢。每个零件几乎都得经过多次调试和测试,就像建筑工人一天到晚搬砖,背后是无数个环节的配合。可这也让我心想,难怪现在的车价那么高,光是零件的供货成本,也让利润空间变小。打个比喻:如果你买个苹果手机,里面的芯片、屏幕、外壳都可能是来自不同工厂,拼出来就像拼拼图一样。缺一环,都得重来。
说到售价,问界M8我估算(估算不一定准),目前大概在23-26万之间,折旧折得也快。按百公里油(电)耗来看,个别设计合理的车型,能控制在16-18度电左右。这样算来,每百公里电费估算2-3块(电价体感,可能高低有差),油车每升格又大致在7-8块不等,综合计算自动驾驶、空调、音响的我,感觉几年后,新能源车的维护成本比燃油车低多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像是忘了什么关键点。对了,问界M8为什么会这么火?其实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它背后那份稳扎稳打的信仰。用户不一定懂技术,但能感受到这个品牌一直在背后稳住?再配上遥遥领先的市场表现,别人一看,就选它。
你问:那理想L6销量怎么也不错?理想还没完全摆脱家庭用车的标签,空间大,适合一家人。问界M8更偏向高端感和技术感,过渡自然。比起我之前试过那些快到飞起的车型,问界M8线条虽然平淡,却很有安全包裹感。它就像你踏入熟悉的小巷子,虽然没有新潮的街头涂鸦,但熟悉的味道更让人放心。
至于零跑C10的排名第二,倒也不奇怪,毕竟它也是用心在提升的产品。你知道我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只是想要一份可靠不用太折腾的用车体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有一张照片,车门打开那一瞬,车内的座椅线缝还很细腻,像工艺师的手工活。那种细节,我觉得最能反映这个车的心思。这种细节你想用心到哪种程度,就看厂商怎么打磨了。
说到这里,我真难以断定,是否未来所有的车都会变得这么看得到用料的?还是说,只剩下那些真诚的品牌能走得更远?你有没有在街上看到过那种传奇的车,随便看看就知道铁板钉钉式的品质在哪里?我在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或许才真正代表了一个品牌的底蕴。
到这里,心里还有点疑问:为什么一些品牌死活都不愿意在细节上狠下功夫?到底是技术问题,还是他们觉得用户也未必在意这些?
反正我自己感觉,像问界这样一路稳扎稳打的品牌,将来还能走多远?也许,稳只是暂时的,下一步是不是会有那么一两款黑马冲出?谁知道呢。只是,路边那个早已磨得发亮的小螺丝,提醒我:每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可能决定最后的结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