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深陷信任危机,二手车商坦言:这车我收得手抖!
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一辆小米SU7在成都发生碰撞后起火,这已经是今年3月安徽高速事故后的第二起严重安全事故。与此同时,超过300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无损退车。曾经一车难求的小米汽车,如今正面临着上市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从顶流到质疑,小米汽车经历了什么?
2025年对小米汽车来说堪称冰火两重天。一方面,SU7和YU7创下锁单纪录,品牌影响力指数空降亚军。但另一方面,安全事故、功能争议、二手市场遇冷等负面消息接踵而至。
最让人揪心的是安全问题。3月,安徽高速一辆SU7发生碰撞后爆燃致3人死亡;10月,成都再发类似事故。两起事件的共同点是:碰撞后车辆迅速起火,车门无法打开,救援困难。
性能缩水,车主感觉被“耍了”
SU7 Ultra上市时以1548匹马力为卖点,被称为“地表最强四门量产车”。但在5月的OTA更新中,马力被限制为900匹,解锁全功率需在指定赛道完成圈速考核。
这引发用户强烈反弹,车主们质疑“花50万买性能车,为何还要刷赛道成绩?”尽管小米以“安全考量”回应,但其购车协议中未明确标注限制条款,涉嫌信息不透明。
更让车主不满的是,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称的“双风道高效导流”功能与实际效果不符。车主测试发现,这一配置宣称的“双风道高效导流”功能与实际效果不符。
市场反应,从热捧到谨慎
舆论风波很快体现在市场表现上。2025年4月,小米汽车交付量环比下降3.4%,中断了持续上涨势头。第16至19周,周销量从7200辆逐步下滑至5200辆。
二手车市场更是遭遇“寒潮”。北京花乡市场的二手车商表示小米汽车如同“烫手山芋”,流通困难导致车商不敢收车。社交平台上,车商反馈:“上路超60万元的SU7 Ultra,行驶7个月,44万元还卖不掉。”
信任重建,小米的应对与挑战
面对危机,小米汽车已开始采取行动。小米就“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发布致歉声明,承认“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为相关用户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和2万积分补偿。
但部分车主对补偿措施并不满意,认为2万积分与4.2万元选装价格差距较大。一位准车主直言:“小米,你们对得起我们这些车主的信任吗?就给2000块钱(相当于2万积分)打发人,60万的车我都买了,还差这2000块钱,还是积分,退车退车。”
雷军在内部活动中强调:“我们要在汽车安全领域成为同档最安全的车...做出超越行业水平的安全。”然而,信任一旦受损,修复需要时间与持续努力。
互联网思维与汽车产业的碰撞
小米汽车的舆论困境,本质是互联网思维与汽车产业逻辑的冲突。行业专家指出,小米在手机行业的成功经验,导致其对汽车行业的复杂度预估不足,在“安全”与“成本”之间,一度重视成本而忽视安全。
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存在“重营销、轻履约”的短视行为。产品宣传承诺的配置在实车中被“阉割”,如红色卡钳变成卡钳罩等。
危机中的契机
对小米汽车而言,这场舆论风暴既是危机,也是成长的契机。随着工信部等部门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行业正走向规范化。
有二手车商坦言:“一旦小米汽车的口碑回暖,消费者对这个车认可,我也会考虑进车。”汽车行业的历史上从不缺少新品牌,但唯有秉持敬畏之心、坚守安全底线、重视用户信任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马拉松中坚持到最后。
小米汽车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真正从互联网的“快”思维,转向汽车产业需要的“稳”节奏。毕竟,当一辆车关系到一家人的生命安全时,再炫酷的参数都远不如“安全”二字来得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