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挑了个还算晴朗的周末下午,站在停车场里,看着满眼的新能源车,好像每次出门都在打卡新车型一样。市场结构变得越来越立体,不光是几家巨头在跑马圈地,连那些新苗也敢闹出点风声,打得不亦乐乎。你知道不?10月的销量数据一出,我差点没晕过去——零跑居然首次月销突破7万,真是震惊到我。以前还在想,零跑这名声,怼得好,但规模堪忧吧。没想到短短几个月,竟然逆转了?它连续8个月领跑新势力,除去小米桂冠那个一如既往的神话,也确实是真的――毕竟,扣掉那些浮云,玩车的人最关心的还是量对吧。
说到零跑,稍微翻阅了一下他们的资料,发现,真不愧是把成本刀刃一割。那个行业人都知道,研发和成本控制是核心。而零跑做得狠——65%多的核心部件自己造,自己封装、打包,然后用那啥全域800V和CTC2.0技术,把成本拉低。估摸着单车BOM成本能比同行低8%到12%(也不一定准,但感觉差不多),这么算下来,利润空间就给这些卡点腾出来了。你会不会觉得,这些车企都像办工厂一样在背地里拼施工图?真正拿出点自研家底的,少之又少。
补充一点——我昨天翻了下零跑的相册,有一张照片特别详细:一只手指着C11的某块电池模组,另一只手扶着座椅,感叹这技术真牛。其实真没多想,这些核心部件自己做,成本就会像自家菜园一样,能省不少。
你会不会问,怎么回事,为什么小米、蔚来都稳得住?我猜,除了规模外,技术基底也很重要。特别是像蔚来,换电网络、智能座舱的布局,让用户粘性很难冲散。比亚迪或者鸿蒙智行,也不用我多说,那些硬件+软件的叠加,真够滴水穿石。
不能光瞧热闹。零跑出海这块,表现也是馅饼——早在8月,德国市场月销量就超越了一些传统品牌。试想,一个还差点儿把新能源车忽悠成酷到顶天立地的后起之秀,靠的就是技术和渠道的双轮驱动。我偷偷猜,残存的一点香味可能还得归功于欧洲丰富的展厅吧。像Stellantis在欧洲的渠道,帮零跑节省了不少渠道折扣和谈判成本。你不可不知,渠道这事,像在一盘桌子上同时养活俩三只老虎,谈不拢就闹出跨界战。
这你还记得我说的成本吗?不光是制造成本,也包括用心、耐心去布局。你知道,小米的几款车也要盯紧20万以内的市场点,强调性价比。零跑把全域自研的技术用在C10、C11,那一口气摊开了生产线,降成本、提效率,就像土豆泥——随便挤,就能榨出不少价值。正因为这样,多个车型共用平台、部件,研发费用率才从13%降到7%。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朋友武修理工说,汽车像是机械厨房,用的调料越多,越容易出错。我不太懂,那谁会做饭?粗粗一算,零跑的调料用得恰到好处。
话到这里,我又要打个折扣。不然,整篇天花乱坠,要不是我自己在行业内转悠久了,也不敢这么抖机灵。出海虽好,但真人真车的凌厉味道还得看本土化是不是跟上。德国市场再牛,欧洲的用户买车,除了看技术,还会关注售后,这事儿就偏复杂。
我想知道,下一步,零跑是不是该考虑点高阶智驾或软件生态了?基础还得稳。像理想那样,增程车在蓝海就变成红海,纯电架势还输一截,未来要不要考虑把增程这个护城河继续筑得更坚固一些?我觉得,纯电市场已变成拼方式的战场,理想现在想保持稳中求变,难度可不是打酱油。
其实在我心里也存个疑问,纯电还真能走多远?尤其是在续航焦虑逐步被痛点消磨掉之后,是不是有点到头的节奏?我一直觉得,增程车这种过渡体,留得青山在,哪怕挂掉了,也还能有点后续。不过这个猜测就不一定准了——毕竟,我没仔细算过实际的百公里成本或保值率。但打个比方,理想的纯电续航能达到280-300公里,12分钟补能到400公里,效率挺高。
回到车子本身,真心觉得,目前市场上,20万到25万这个区间,像理想i6、特斯拉Model Y、蔚来ES6这些大五座SUV的差异化还不是特别明显。特斯拉凭借科技感,蔚来靠换电+智能,而理想,那就是以家庭为核心的性价比之王。别的不说,理想有一个优势,不管市场怎么调,都还有家庭这块心地。而且,未来我觉得这块商机还会延伸到二手——反正我认识不少人,就是觉得纯电保值率不赖,不然也不会那么吃香。
年轻人都比较价格敏感,我有朋友曾经说,开车其实就是‘炫耀’和‘省钱’的事。所以,车企如果能在价格+品质上下点功夫,也许还能啃下一块大肉。理想入门价锁在24.98万,长续航和快充,适合实用派家庭,也能叫板赛道上的贵族们。
很多时候,技术创新只是打底,而渠道、品牌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魔咒。你还记得我说的多品牌战略吗?未来几年的趋势,就是高、中、低全覆盖——像比亚迪那样,刀片电池、DM-i的复制粘贴,成本自然能压得更低。而不同品牌间共享换电网络、技术平台,也是节省资源的一种表现。像乐道和萤火虫,避开了跟主车抢市场,那其实是战略上的妥协+合作的双赢。
你觉得呢?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还会不会出现创新的突破点?或者说,这已经变成拼拼成本、比比渠道的拼盘菜了?我自己还在纠结这个问题,毕竟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行业的沙盘里,要怎么玩到有没有刀刃就看谁的走位更准。嗯……车还在路上,故事也在继续。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