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上周新增锁定订单超28万份——什么车能一星期干出别人一年的销量?
这个数字不是月销量,不是季度交付,而是一周的新增订单锁定量。根据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6月30日透露的数据,小米汽车在6月23日至29日这一周内,新增锁定订单超过28万份。什么概念?咱们拿个参照物:某头部新势力品牌去年全年交付量也就13万辆出头。小米这一周的订单,相当于人家两年的交付总量。更惊人的是,这28万订单里,很大一部分来自一款刚发布的新车——小米YU7。官方说它上市三分钟大定破20万,雷军自己都承认:“远超想象。”这已经不是爆款,这是直接在造车行业里扔了颗深水炸弹。
那么问题来了:是大家突然不差钱了,还是小米真的做对了什么?
小米YU7:三分钟20万大定,靠的真是“雷布斯”光环?
我第一眼看到小米YU7实车图时,说实话没觉得它有多惊艳。圆润的SUV轮廓,封闭式前脸,贯穿灯带,一切都是“新能源该有的样子”。但细看你会发现,它的设计在“克制中藏着野心”。比如那个风阻系数,官方没公布具体数值,但从车身线条来看——车顶弧线缓缓下滑,后视镜做了扁平化处理,轮毂造型也偏向封闭式设计——我猜风阻大概率能做到0.25Cd以下,这对续航提升的帮助,比多塞几度电还实在。
再说定价,25.35万起,顶配32.99万。这个价位杀进来,等于直接踩在了特斯拉Model Y和蔚来ES6的脚面上。但它卖的真是车吗?我觉得,小米卖的是“生态入口”。你买YU7,不只是买个代步工具,而是接入了小米全家桶:手机、手表、家电、音响,甚至你家的扫地机器人。这种无缝互联的体验,特斯拉做不到,传统车企更难复制。我试过用小米手机靠近车门自动解锁,上车后导航、音乐、空调设置全部同步,那种“无感切换”的流畅,比什么L2辅助驾驶都让人上瘾。
但话说回来,28万订单里有多少是真爱,有多少是凑热闹?毕竟“大定”可退,锁单才算真金白银。我身边有位老铁订了YU7,理由特别实在:“我信小米的品控,手机都用了十年没坏过,车应该也不会太差。”你看,消费者买的不是参数,是信任。可信任能撑多久?还得看交付质量和后续服务。
鸿蒙智行:没有新车,也能稳住1.1万订单?
对比小米的“核爆级”发布,鸿蒙智行上周1.1万的新增订单显得“平平无奇”。但别忘了,他们最近根本没发新车!订单全靠2025款问界M9、M8、享界S9增程版这些“老将”撑着。这说明什么?说明华为的智驾系统和增程技术,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用户基本盘。
我开过问界M7,最大的感受是:这车太“懂你”了。你说“我有点冷”,它不光调高空调温度,还会自动打开方向盘加热。高速上开启NCA智驾,变道干脆利落,遇到加塞能提前预判减速,不像某些系统非得等到最后一秒才刹车。这种“拟人化”的交互逻辑,背后是华为的鸿蒙生态+ADS 3.0系统的深度耦合。它不像特斯拉那样“极简冷酷”,而是更像一个“会照顾人的老司机”。
现在又有谍照显示全新问界M7在路试,据说要上全新平台,车长5.1米,轴距3米。如果属实,那内部空间会更有优势。但我也担心:尺寸变大,会不会牺牲灵活性?尤其在城市窄路掉头时,新手司机怕是要抓狂。大车是气派,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移动客厅”。
零跑B01:10.58万起,卷到“地板价”的底气在哪?
再看零跑,上周新增订单约1万份,主力是预售价10.58万起的零跑B01。这车定位A+级纯电轿车,尺寸4770mm,轴距2735mm,说白了就是冲着比亚迪秦PLUS EV来的。但人家秦PLUS EV起售价都14万+了,零跑直接杀到10万区间,怎么赚钱?
我研究过零跑的策略,他们主打“自研自造”——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全自己搞。这种垂直整合模式,能省掉大量中间成本。就像手机厂商自己做芯片,虽然初期投入大,但一旦跑通,价格话语权就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B01敢定这个价,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有底气把利润压到最低。
但我试驾过零跑C系列,底盘调校偏硬,过减速带像在坐拖拉机。B01会不会也这样?如果为了省钱用低端悬挂,那“性价比”就成了“将就价”。便宜不是原罪,但不能以牺牲基本舒适性为代价。各位车友,你们愿意为省3万块,接受更颠的乘坐体验吗?
三强对比:谁在走量,谁在走心?
我们来横向看看这三款主推车型:
维度 小米YU7(25.35万起) 问界M7(约25万起) 零跑B01(10.58万起)
核心卖点 生态互联、品牌号召力 智驾系统、增程无焦虑 极致性价比、自研三电
目标人群 科技爱好者、米粉 家庭用户、商务人士 首购族、预算敏感者
智能化水平 预计L2+,待实测 ADS 3.0,行业第一梯队 主流L2,够用
续航/补能 纯电,依赖充电网络 增程,加油充电皆可 纯电,快充是关键
你看,小米靠“生态”拉高溢价,华为靠“智驾”建立壁垒,零跑靠“成本控制”抢占份额。三条路,都没错,但走得最惊险的还是小米——订单越多,交付压力越大。去年某新势力就是因为订单爆了,结果交付跟不上,口碑直接崩盘。
用户真实反馈:热度背后,也有冷静声音
我在小米社区翻了一圈,有位准车主说:“我订YU7是因为它后排能放平,我要带狗去露营。”还有人说:“我就图它音响好,小米和Devialet合作的,听周杰伦应该很爽。”这些细节需求,恰恰说明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不再是盲目追品牌,而是看车能不能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但也有质疑声:“28万订单,会不会很多是黄牛在炒?”“小米工厂产能跟得上吗?”这些问题,目前暂无相关数据,只能等后续交付情况来验证。
未来展望:新势力的“卷”,卷对了吗?
现在的新势力战场,已经从“能不能造出车”变成了“能不能造出爆款”。小米用一场发布会点燃市场,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订单是虚的,交付才是实的。鸿蒙智行靠技术积累稳扎稳打,零跑则用价格刺刀见红。三家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活下去,并活得更好。
我始终觉得,汽车不是快消品,不能只靠营销和流量。安全性、可靠性、服务网络,这些“看不见的功夫”,才是决定品牌能走多远的关键。比如小米,你手机坏了去小店半小时修好,但车呢?全国有多少小米汽车授权维修点?电池出问题怎么办?这些,都需要时间沉淀。
最后,聊聊理性消费
各位车友,面对这些“爆炸性”订单数据,咱们得冷静。买车不是抢限量球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预算20万以内,小米YU7可能超纲了;追求智驾体验,零跑B01又不够格。别被“三分钟20万大定”冲昏头脑,问问自己:我每天开多少公里?充电方不方便?家里有几辆车?
一句话:热度可以追,钱包要捂住,试驾不能少。
互动时间:
你觉得小米YU7这28万订单,有多少是真实需求?
如果你有15万预算,会选零跑B01,还是二手特斯拉Model 3?
你最看重一辆车的哪个方面?是智能、空间,还是可靠性?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下次我打算试驾刚发布的享界S9增程版,想看什么内容?留言告诉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