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杭州会展中心,人声涌动。镁光灯下,一辆银白色轿车缓缓移至舞台中央,驾驶席旁的触控屏闪烁着熟悉又陌生的界面。台下,有人为这个造型鼓掌,也有人皱了皱眉:日产,这个在中国土壤里“扎根”了四十年的老外,今天带来的新菜,能合中国人的胃口吗?
这种场面不是第一次见,汽车圈的庆生大典向来少不了仪式感,但当一台号称“全球首款搭载鸿蒙座舱的燃油车”亮相时,空气里多了一些代码的味道。不妨换个思路想想——如果不是亲手去摸摸屏幕,谁能想象,曾经引以为傲的硬派老日产,有一天会把中国的智能操作系统当成主角?
四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1973年时,日产还在琢磨怎么把“日本制造”卖进中国的大门,谁料到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甚至成了汽车技术创新的实验场。从合资、建厂,到如今和华为一起研究鸿蒙生态,日产的变化,足够教科书写一章了。只是,这变化够快吗?够深吗?还是,只是给上市发布添点“炫技”的彩头?
细看这个N6插电混动车和“天籁·鸿蒙座舱”,会发现日产这次可不是来摆造型的。插电混合,不解决掉里程焦虑,消费者没理由买单;智能座舱,不让屏幕听懂“你好天籁”,也没人会为它多掏一张毛爷爷。以往的日产,主打耐用、可靠、皮实,属于那种“开不坏的日产车”,但在电动风暴和新势力狂飙下,这些老经验成了自动挡上没啥人用的S档——理论上有用,现实里用的人很少。
如果说N6是日产对“环保+续航焦虑”的技术回答,那天籁·鸿蒙座舱,就是它对中国消费趋势的情绪回应。又要里程安全感,又要操作智能感,消费者其实什么都想要。日产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揉进中国车市的这场大混战里,用混合动力和华为系统给自己续命。用中国技术养活日产中国,再将中国产品拿去征战全球,这味道说不上新,但胜在实用。
当然,这份实用背后也有不便说的尴尬。作为外资合资品牌,日产和东风的几十年“婚姻”,既像老夫老妻,分工早已写入合约,也像生意伙伴,哪怕日常有点磕磕碰碰,年终摊账还是一起上台领奖。合资体系里的“创新”速度,有时比收发邮件还慢,想和新势力动不动就OTA、硬件上新比敏捷,只能呵呵。日产花大价钱培养年轻中国设计师,确实让产品更懂市场,但归根结底,技术自主权还要看谁手头捏着关键代码。
值得一提的是,日产高管们这次从CEO到主席再到副总,一溜儿全来了,台上台下的光环不少。客观说,不管是与华为共造座舱,还是推广新能源,日产到底体现出一种理性务实的姿态。中国市场复杂多变,投机取巧最后落个“水土不服”,还是得用本地团队、本地研发和本地用户数据来对抗千军万马的竞争。技术迭代没法等翻译稿,只有彻底根植于中国,日产才能不沦为下一个“反应慢半拍”的外资样本。
讲到竞品,新势力们的PPT玩得风生水起,“下订即交付”、“国内首创”等金句张嘴就来。日产的老实劲也不是没毛病,慢一步很容易成慢人一步。曾有外企老总在茶歇时感慨:“中国市场就像一场24小时不歇的拳赛,你不是在进攻,就是在防守。”这话可太对了,想靠吃老本、慢慢升级应付中国市场变局,结局往往就是被后浪拍死沙滩上。
不过,人到中年才懂得,保守也不是错误。日产这些年在中国深耕,靠着合资关系培养出了懂中国的“纽带团队”,比起临时外派的“空降兵”,更能接地气,也更能揣摩用户“疼点”。N6、天籁·鸿蒙座舱能否站住脚,我暂且不预测结果,但可以肯定,面向中国做本土化产品,才是真正的全球竞争力。毕竟,BMW、奔驰哪个还不是本土化创新拼命?
至于未来,日产反复强调的“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理想是美的,路有点险。中国市场变化之快,像是侦探剧刚调查完一起案子,下个案发点却早已切换场景。日产现在说得再好,也得看销量走势图是否开心,得看年轻一代买车时到底还认不认这老字号。同样的道理,如果最终这些新本土化车型成了出口拳头产品,在全球市场战场上帮日产撑起牌面,不能否认,这会是一种本地创新反哺全球的双赢。
最后,有个疑问留给同行和读者:当外资和本土品牌同台竞技时,什么才算真正融入中国市场——本地化的产品,还是本地化的基因?智能化“看门人”变成中国企业,外资品牌是敢彻底交钥匙,还是只做样子货?车市的突围,拼的到底是速度,还是耐力?转型的路上,谁会笑到最后,或许只能交给市场和时间来解答。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