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急召11万辆SU7 智能驾驶的信任考验 安全升级进行时
科技不是冒险的借口。生命更不是测试的代价。
2025年9月19日。小米汽车宣布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这不是个小数字。它占了小米SU7总交付量的近六成。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瞬间反应。小米集团股价应声下跌。跌幅一度超过2%。信任的裂缝。有时比系统的漏洞更难修补。
◎ 漏洞在哪?
问题直指智能驾驶的核心。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官方表述很技术:在“极端特殊场景”下。系统对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未能及时干预。碰撞风险会增加。
什么是“极端特殊场景”?绝非寻常路况。
也许是暴雨如注。视线模糊。传感器失灵。
也许是逆光眩目。摄像头将广告牌的阴影误判为障碍物。突然紧急制动。
也许是前方货车突然变道。系统却毫无反应。继续加速前冲。
这些瞬间。考验着技术的边界。
◎ 为何失灵?
小米SU7标准版的感知系统存在硬件局限。它未配备激光雷达。仅依靠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在复杂环境中——恶劣天气、特殊光照、低反射障碍物——其感知精度会骤降。系统可能很快发现障碍物(约0.3秒)。但触发刹车需要更长时间(约0.8秒)。人类驾驶员的平均反应时间约为0.6秒。0.2秒的差距。在高速上意味着车辆会多冲出近7米。两个车位的距离。足以决定生死。
◎ OTA召回 = 打补丁?
小米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为车辆免费升级软件。车主无需到店。只需将车机版本升级至Xiaomi HyperOS 1.10.0即可。这便利。但也引发思考:OTA能否真正消除安全隐患?
监管机构早有明确态度。2020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要求:生产者采用OTA方式消除缺陷。必须备案并履行召回责任。OTA不是规避召回的理由。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姿态。但更重要的是。升级后的系统是否经得起极端场景的考验。
◎ 行业通病与认知鸿沟
小米并非孤例。
特斯拉、蔚来、小鹏……都曾因辅助驾驶问题召回车辆。
美国的Rivian也刚召回两万多辆车。因其辅助功能无法正确识别前车。
这揭示了行业现状:L2级是辅助驾驶。绝非自动驾驶。然而。车企的宣传与用户认知间存在巨大鸿沟。一些宣传语如“无限接近L3级”、“××公里零接管”。极易造成误导。工信部调研显示。超65%的新车配备L2级功能。但经常使用的车主不到5%。多数人因担心系统故障。始终保持“半接管”状态。
◎ 深层次问题:快与慢的博弈
小米用三年实现量产。与传统车企千万公里级的路试相比。其测试验证环节可能被压缩。一些潜在问题。在量产交付后才逐渐暴露。经营压力和抢占市场的冲动。可能让一些企业在安全上“走捷径”。
汽车不是手机。系统死机可以重启。但汽车失控意味着人命关天。这个认知。所有科技企业踏入造车领域时。都必须刻在骨子里。
◎ 车主心声:我们要的是安全。不是积分
已有车主组建“退车联盟”。要求对因系统缺陷导致事故或性能衰减的车辆全额退车。据悉。超3000名车主提交了退车申请。小米官方曾回应。可选择“延长质保+3万元生态积分”补偿。但许多车主直言:“我们要的不是积分。是安全。”
◎ 结语:信任重建之路
此次大规模召回。是小米汽车面临的一次严峻考验。品牌声誉受损。用户信任动摇。短期阵痛不可避免。
但从长远看。这或许是小米从“科技公司”蜕变为“成熟车企”的必修课。主动召回。是承担责任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用更扎实的研发、更充分的测试、更透明的沟通。一步步修复裂痕。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次事件是一次警示。
在拥抱智能科技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方向盘永远要握在自己手中。技术只是辅助。安全的主体责任。永远是人。
对于行业而言。这也是一个拐点。是继续夸大宣传。追逐营销热点。还是回归安全本质。尊重生命。选择权。也在每一个从业者手中。
科技的目标是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