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记得四年前那位站在特斯拉车顶维权的女车主?近日,她终于迎来了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但这场胜利背后,却暴露出一个更令人不安的真相:我们的行车数据,到底属于车企还是消费者?
一场持续四年的数据争夺战
2021年那场轰动全国的"车顶维权"事件,如今有了新进展。北京大兴区法院一审判决特斯拉必须向张女士提供事故前30分钟完整行车数据。这个看似简单的判决,却让维权者等了整整1460天。
"四年了,我终于赢了特斯拉一次!"张女士的这句话让人唏嘘。更讽刺的是,这仅仅是"数据提供案"的胜诉,真正的"刹车失灵案"还要等到数据到手后才能继续推进。一个简单的数据请求,居然需要耗费消费者四年光阴。
特斯拉的"数据双标"游戏
在海外市场,特斯拉的数据政策截然不同。2018年德国一起Model S事故后,特斯拉立即向监管部门提交了完整数据;2021年美国得州致命车祸后,特斯拉也很快公布了涉事车辆的EDR数据。
反观国内,不仅张女士的案件拖延四年,多起特斯拉事故中车主都遭遇数据获取困难。去年广东潮州特斯拉失控事件中,车主家属苦等数月才获得残缺数据。这种明显的"国内外双标",不禁让人质疑: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是否享有某种"数据特权"?
智能汽车时代的数据困局
法院在判决书中特别指出:"智能网联汽车的行车数据对事故分析至关重要。"这句话戳中了行业痛点。当传统汽车变成"四个轮子的数据中心",行车数据已成为判定车辆安全的关键证据。
但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的车载数据标准和披露规范。车企既是数据的收集者,又是数据的掌控者,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模式,让消费者在事故维权中处于绝对劣势。张女士案暴露的正是这种数据垄断带来的维权困境。
行车数据不该是车企的"商业机密",而是关乎公共安全的重要信息。特斯拉数据门的启示在于:我们亟需建立完善的汽车数据监管体系,让数据主权真正回归消费者。只有当每位车主都能便捷获取自己的行车数据时,"智能汽车"才称得上真正为消费者服务。
全部评论 (0)